本是一盒僅售7.8元的普通藥,在醫院里時常難覓蹤影,黑市上卻賣到數千元。記者調查發現,關鍵時刻一些能救命的廉價好用藥在現實中卻成為“孤藥”。比如,注射用促皮質素(ACTH)是治療嬰兒痙攣癥的常用藥,針對嬰兒痙攣有效,原價7.8元黑市賣4000元,依然一藥難求。(9月15日《北京晨報》)
廉價藥斷供,早已不是什么新聞了。近年來,不少類似好用的廉價藥,如“魚精蛋白”、在心臟手術中用來控制血管痙攣的“罌粟堿”等,都曾出現緊缺。而業內人士開出的解決藥方,不外乎是漲價。正如這次武漢協和醫院一位醫生講的,放開對藥物的價格和分配管制,讓企業自主定價,有自由市場競爭,藥品最終將處于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而且不至于長期短缺。
報道所指的每盒僅售7.8元、卻在黑市被炒到數千元的廉價藥,有一個更為關鍵的身份——小眾藥。這些藥的特點不單單是定價低,更為關鍵的是用量少。對于生產這些藥品的藥企而言,如果像普通藥品那樣走薄利多銷的路徑,根本不可能。而如果因為利潤微薄的原因,導致國內藥企停止生產,那么這塊市場就只能拱手讓給進口藥了。一旦市場被國際藥業巨頭壟斷,定出高昂的銷售價格,那么最終受害的還是患者及其家屬。
解決之路究竟在何方?借由當前醫療體系內,人們常常提到的“以藥養醫”的說法,筆者想到不妨以此類推,在保障“孤藥”的生產時,采取“以藥養藥”的方式。
所謂“以藥養藥”,就是在價格手段之外,明確藥廠和醫院的責任,提供補貼讓他們嘗到甜頭,從而正向激勵他們生產和采購“孤藥”。眾所周知,醫藥市場并非一個簡單的市場,并非想進就進,想怎么來就怎么來,而是要受到一定的制約。能不能出臺一個規定,明確一家藥廠必須生產幾種廉價藥,以此作為生產其他賺錢藥品的前提條件。如果這家藥廠沒有生產能力,那就提供一筆資金。或者“只獎不罰”,不生產廉價藥不罰,生產廉價藥有獎——對生產廉價藥的廠家,從資金和政策上給予補助和支持。
廉價藥短缺,常常是一種局部和暫時性短缺。鑒于一些廉價藥使用率過低的實際,可以建立跨醫院、跨地區的儲備制度,實現廉價藥、特效藥的集中儲存。據稱,作為全國第二大的藥品分銷商,上海醫藥總公司目前ACTH的庫存也只有兩箱,每箱100盒,而他們一般的藥都有幾萬箱甚至幾十萬箱的儲備。這已然說明問題。不妨明確省級醫藥總公司的責任,要求建立廉價藥、特效藥集中儲存中心,哪怕是提供一定資金和政策扶持,防止產生局部斷供。
在一個市場化空間里,當一種藥品長期價格倒掛,哪怕有利可圖,也注定不可持續。經受過多年市場經濟洗禮的大眾,應該適度容忍一些廉價藥的價格上漲。但要看到,市場是復雜的,并沒有一種包治百病的“神藥”,可以“一服靈”地解決所有市場問題。這個時候,就需要打“組合拳”,對癥施藥。采取“以藥養藥”,正體現了這樣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