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有原則的導師日前引發了眾多關注。復旦大學副教授鄭磊與碩士生合寫一篇論文,被國內某核心期刊錄用,刊發前期刊方卻提出碩士不能聯合署名,僅允許保留導師名字。溝通未果后,鄭磊作出撤稿決定。 學生與導師合作撰寫論文,發表時雙雙署名,理所應當。這既是導師對學生的尊重與扶持,也是學生自己努力的結果,并無違反學術規范及學術道德之處。而碩士不能署名的規定,是以身份標準取代學術評價,從這個角度看,刊物有失嚴肅在先。 學術期刊也作出辯白,自稱不讓碩士生署名是為了另一種“學術規范”,杜絕一切“人情文章”。此話也不無道理,部分高校將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作為研究生畢業的硬指標,在這種情況下,有導師護犢心切,將自己獨立完成的成果與學生共同署名,以期學生能夠順利畢業。也有部分知名導師在接受期刊的約稿后,因事務纏身,就讓研究生撰寫論文,自己僅作修改,刊發時與學生共同署名。該核心期刊為避免此類事件,索性“一刀切”,不允許碩士生署名。 其實,不允許碩士生署名已成為國內不少學術刊物的通行規則。而這種所謂“學術規范”,造成了身份歧視。在各大高校論壇上,常有學生發帖詢問“不歧視碩士(博士)的刊物有哪些”。部分學術期刊為保證期刊質量,往往選擇從論文作者的學歷、職稱、職務等入手做種種限定,編輯審稿時先看第一作者是否為教授、博導,再看論文有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支持,實為喧賓奪主。這種規則,常常導致部分刊發的論文與所標注出的掛靠項目大相徑庭,“張飛打岳飛”的情況時有發生,令人啼笑皆非。 誠然,核心期刊為確??l論文質量,有必要做具體限定,各刊物有自己的偏好與取向也無可厚非。但當這種取向背離了學術標準,甚至成為一種通行的潛規則,即便是某些刊物的自由,學術界也有敦促變革的義務。年輕學者的求學之路本就艱辛,再遇上刊物用“土政策”限制發表渠道,他們的發展空間被擠壓得更為逼仄。 前幾天,一位物流工人因為獨特的數學發現,被浙江大學數學系教授請上講臺,與教授、博士同臺論道。前些年,三輪車夫蔡偉也在裘錫圭等權威學者的舉薦下,破格被復旦大學錄取為博士生。這是學校的雅量,更是學界可貴的“英雄不問出處”的求賢精神。擴大知識人才的學術空間,應是始終堅持的方向。 其實,為了保證論文質量,學術界也給出了不少方案,比如“盲審”制度,即掩蓋作者的身份給專家評審,如專家認可就予以發表。說到底,不允許碩士生署名反映的不是程序問題,而是態度問題。如果刊物把學術標準高置于上方,那么不需專家,即便是專業編輯,又如何看不出論文的價值?當前,學術圈最需要的就是戒除浮躁,回歸純知識的評價體系。要做到這點不易,但至少可以從在一篇稿子上多停留十幾分鐘的時間開始,而不是一看頭銜不“夠格”,就關閉了窗口。 (司聃,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
相關閱讀:
- [ 06-22]“不讓學生署名”身份歧視損傷學術創新
- [ 06-22]回歸學術評價,打破論文署名潛規則
- [ 06-03]軟約束硬措施結合治理學術不端
- [ 05-31]導師學生應成“學術共同體”
- [ 05-27]學術是一場“寂寞的長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