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有位牛浦郎,偶然得到同姓詩人牛布衣的一本詩集,仗著詩人孤獨離世知者不多,就自刻印章把詩作竊為己有,還冒充牛布衣招搖撞騙。 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要冒充他人恐怕已經不易。但是剽竊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獻、捏造數據者,卻依然大有人在。從近年來媒體爆出的涉嫌學術抄襲的事件來看,從一流名校到普通院校,從博導、博士到本科生,從研究所到創新型企業,幾乎沒有一個領域能夠置身事外,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要徹底解決學術不端和學術腐敗,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正如許多學者指出的那樣,在目前中國的學術界,杜絕學術不端、學術腐敗基本靠良知。一篇稿子有沒有抄襲剽竊,有沒有虛假掛名,有沒有捏造數據,有沒有一稿多投,主要靠各位學者的自覺。至于更隱性、更難以衡量的有沒有拉幫結派打擊異己,有沒有涉嫌“雅賄”或“俗賄”,有沒有搞利益輸送甚至錢學交易、權學交易、學色交易,很多時候真的只有“天知道”。 事實證明,僅僅靠良知或自覺,僅僅靠提倡或引導,無法完成學術界的自我凈化和革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良學風,營造風清氣正、互學互鑒、積極向上的學術生態。”如果說大力弘揚優良學風是繼續樹立“致良知”的高標準,那么把軟約束和硬措施結合起來就是劃出一條帶電或帶刺的底線,讓學術研究有所敬畏、有所約束、有所遵循。 加強軟約束,必須加強制度建設。要建立起對于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等主觀惡意行為的懲罰制度,用成文或不成文的制度規則,提高學術不端行為的違規成本,讓剽竊者、作假者、投機取巧者受到學界的共同抵制。在共同聲討和抵制學術不端的過程中,要加強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共同維護學術界的清朗學風。提高硬措施,則要推動面向學術界內的法治建設,推動反對學術腐敗的相關立法,加強對于涉及學術違法犯罪活動的法律制裁,讓學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在法治社會,即使是學術大家,也沒有被“另眼相待”的權利?!笆看蠓蛑疅o恥,是謂國恥?!鳖櫻孜洹度罩洝返摹读異u》篇里這句話說得很重,每一個學者都應該自勉:要相信自己能擔當得起深沉的公眾期待,也有義務為社會的風清氣正樹立標桿。 (光明日報評論員) |
相關閱讀:
- [ 05-27]學術是一場“寂寞的長跑”
- [ 05-31]導師學生應成“學術共同體”
- [ 05-31]教育時評:導師學生應成“學術共同體”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