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各時期歷史口號
m.shockplant.com?2012-09-30 11:22? ?來源: 我來說兩句
◆ “偉大的導師,偉大的領袖,偉大的統帥,偉大的舵手毛主席萬歲” 1966年《紅旗》雜志第12期發表題為《紅衛兵贊》的評論員文章。在文章結束的最后口號用語中第一次使用這個口號。后來在一些文章和群眾集會中,這個口號曾廣為流行。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接見國際友人埃德加.斯諾時表示對“四個偉大”“討嫌”,這個口號遂停止使用。它與“敬祝我們心中最紅、最紅的紅太陽毛主席萬壽無疆!”以及 “偉大領袖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等是“文革”中林彪、“四人幫”一伙宣揚毛澤東個人崇拜的典型口號。 ◆ “抓革命,促生產” “文化大革命”全面爆發后,大多數工礦交通企業,甚至農村的生產受到了極大的干擾,有的企業的生產陷于完全停頓狀態。1966年9月7日,《人民日報》根據毛澤東的指示,發表了題為 《抓革命,促生產》的社論。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并通過了《關于抓革命、促生產的十條規定(草案)》,《規定》指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就是為了促進人的思想革命化,帶動生產的發展。”要求“堅持八小時工作制,遵守勞動紀律,完成生產定額”;“保證產品的質量,力求高質量”,并提出了由群眾選舉產生的領導班子負生產責任。但是,《規定》在現實生產活動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落實。雖然如此,“抓革命,促生產”卻從此成了“文革”中的一個主要口號,后來還發展成“抓革命,促生產,促工作,促戰備”以及“狠抓革命,猛促生產”等口號。 ◆ “革命委員會好” 從1967年上海“一月風暴”開始,全國各地的黨政機關相繼被“造反派”奪權。這一行動得到了毛澤東的支持。3月31日,《紅旗》雜志發表了題為《論革命的“三結合”》社論,開頭引述了毛澤東的一段指示:“在需要奪權的那些地方和單位,必須實行革命的‘三結合’的方針,建立一個革命的、有代表性的、有無產階級權威的臨時權力機構,這個機構的名稱,叫 革命委員會好”。到1968年9月,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普遍建立了軍、干、群“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作為各級地方的臨時權力機構。“革命委員會好”從此成為“文革”中反映“造反”成就的一句口號。1979年7月1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取消革命委員會,改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 ◆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發表《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的編者按語。在介紹了甘肅省會寧縣城鎮的一些居民,包括一批知識青年到農村安家落戶的事跡后,引述毛澤東的指示:“ 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隨即在全國各地開展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大批城市知識青年下放到了農村勞動。“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以及“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為的”和“廣闊天地煉紅心”是這場運動的典型口號。 ◆ “整黨建黨”、“吐故納新” 1967年10月27日,經過近一年半的“文革”動亂,各級黨組織陷于癱瘓狀態。為使黨組織得以恢復并發揮作用,中共中央、中央文革小組發出《關于已經成立了革命委員會的單位恢復黨的組織活動的批示》。毛澤東在批發這個文件時指出:“黨組織應是無產階級先進分子所組成,應能領導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對于階級敵人進行戰斗的朝氣蓬勃的先鋒隊組織。”(后稱“五十字建黨方針”)。11月5日,他提出“一個無產階級的黨也要吐故納新,才能朝氣蓬勃。”“九大”閉幕時他又說:“有些外國人、新聞記者說,我們這個黨在重建。現在我們自己也提出這個口號,叫做整黨建黨。”之后,“整黨建黨”工作在全國展開。但是,由于這次黨建工作的指導思想和要求都是錯誤的,所以一些“造反派”頭頭、打砸搶分子被吸收進入了黨內。 “整黨建黨”與“吐故納新”是這次黨建工作中的口號。 ◆ “打倒社會帝國主義” 自60年代初期中蘇兩黨、兩國交惡之后,蘇共領導集團繼續干涉社會主義國家的內部事務,甚至動用武力,還在中蘇、中蒙邊境陳兵百萬,時時制造挑釁事件,1969年初屢次侵犯中國東北,招致中國政府、人民和軍隊的反擊。“社會帝國主義”,按當時的解釋,就是打著“社會主義招牌的帝國主義”,主要是指蘇聯領導集團。 “打倒社會帝國主義”是國慶20周年提出的口號,它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蘇聯大國沙文主義的態度和立場。這個口號一直沿用到80年代初期。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