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各時期歷史口號
m.shockplant.com?2012-09-30 11:22? ?來源: 我來說兩句
◆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全黨、全國上下迎來了思想解放的春天,但是有些人打著“思想解放”的旗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國家的性質、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意識形態的領導思想等根本問題提出了責疑。為此,鄧小平在1979年3月召開的黨的理論務虛會上,鮮明地提出了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主張。他說:“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新時期我國“立國之本”的最早的完整表述。 ◆ “改革開放”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業生產責任制的幾個問題》,肯定了包產到戶的社會主義性質。到1983年初,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范圍內全面推廣。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1980年8月18日,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發表了題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為新時期我國政治體制的改革指明了方向。80年代中期,我國的科技、教育、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改革也開始啟動。1985年3月28日,鄧小平說:“改革是第二次革命”。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優惠措施,并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置經濟特區,作為吸收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營管理方法的窗口。1984年4月,又進一步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增開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為經濟開放區。隨后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經過多年的實踐,改革和開放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 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成為人們的共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開放”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的高度概括術語。 ◆ “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針對黨和國家干部隊伍年齡老化,知識、精力、專業結構不能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實際情況,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定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提出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這三個條件,當然首先是要革命化,所以說要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前提。” “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新時期黨的干部政策的指導方針。 ◆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1981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根據中共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號召和軍隊的特點,在《關于加強部隊青年工作的指示》中提出了“四有、三講、兩不怕”的口號。“四有”即“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1983年1月,總政治部又根據黨的十二大文件中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關提法,將“四有”的內容調整為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提法得到了鄧小平的多次肯定,他說:“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們的各民族人民都成為有理想、講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人民。”“四有”后來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青年工作的指導原則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目的的概括表述。 ◆ “五講四美” 1981年2月25日,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9個單位,為響應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號召,聯合發出《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倡議》中提出開展 “五講四美”活動。“五講”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四美”即“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這項活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 “一國兩制”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為完成祖國統一大業,解決歷史遺留的臺灣、香港、澳門等領土問題,大膽地提出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的創造性構想。1981年國慶前夕,葉劍英委員長提出了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4年2月22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提出的大陸與臺灣統一的方式是合情合理的。統一后,臺灣仍搞它的資本主義,大陸搞社會主義,但是是一個統一的中國。一個中國,兩種制度。香港問題也是這樣,一個中國,兩種制度。”后來鄧小平及黨的其他領導人多次對“一國兩制”作了類似的解釋。黨和國家職能部門依據這一構想,對臺灣、香港、澳門分別制定“一國兩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一國兩制,澳人治澳”等具體的方針、政策,順利地實現了香港1997年、澳門1999年回歸祖國的工作,并對臺灣的和平統一工作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