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記者從四川省達州市環保局獲悉,本著既減輕空氣污染,又滿足百姓生活需要的原則,達州已在中心城區規劃設置了4個腌臘制品熏制點。對于擅自在中心城區設置腌臘制品熏制點或進行熏制活動的,有關部門將依法查處,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2月15日《華西都市報》) 年關將近,市民們又開始為準備年貨忙碌,熏制臘肉是很多家庭的必備產品,嚴控臘肉熏制對市民生活的影響不必贅言。政府部門采取這樣一種舉措,勢必要有充足的理由,并且進行充分的解釋,最大限度地照顧民眾的情感。但從目前看來,當地政府雖然抬出了治霾的旗號,卻徒有嚴厲查處的恫嚇,并沒有拿出足夠的數據和理由,很難真正取信于人。 首先,熏制臘肉對空氣質量的影響有多大?在大氣污染中占有多少比重?在這方面,我們看不到政府有關部門的權威數據,倒是有民間組織為我們進行了測算。比如今年1月,重慶有環保志愿者曾連續3天走訪了10多個臘肉熏制點,使用專業儀器檢測PM2.5,結果顯示,單個臘肉熏制點影響范圍相當有限,基本上不超過50米。這不禁讓我們對嚴控臘肉熏制治霾的效果心生疑竇。 其次,集中熏制的好處是什么?能降低多少污染?如果沒有量化的指標和詳實的數據來說明這一問題,地方政府憑什么就腦袋一拍定下集中熏制的政策,又如何讓民眾打心眼里認同政府部門的安排呢?如果民眾不理解、不配合,可想而知,政府在執法中也會大費周章,很難取得預期的治理效果。 最后,除了嚴控熏制臘肉,政府還采取了哪些治霾措施?眾所周知,霧霾絕不僅僅是熏制臘肉引起的,還與工業污染、機動車尾氣污染等因素關系密切。那么,政府有沒有采取辦法提升對燃煤污染的治理力度?查處了多少違法排污的企業?對建筑工地的揚塵控制做得怎么樣?這些成績單如果不亮出來,民眾心里難免感到不服,認為政府是專撿軟柿子捏,而不敢攻堅碰硬。 我們不希望看到,居民熏制臘肉乃至家中炒菜等生活行為,總是被作為治霾的主要矛盾,成為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策關注點。一方面,動輒把公權伸向私域,可能是對政府形象的損害;另一方面,僅流于表面的治理,會一再讓城市錯失霧霾治理的重要時機,最終導致積重難返。 |
相關閱讀:
- [ 03-12]上一季熏臘肉,這一季柴火雞
- [ 01-26]應辯證看待“治霾禁熏臘肉”
- [ 01-23]叫停煙熏臘肉別成治霾“主打”
- [ 01-23]整治熏臘肉:“祖傳”與現實狹路相逢
- [ 01-21]窺視“熏臘肉”致“霧霾”的微麻心理
- [ 01-15]“熏臘肉致霾”,這個帽子扣大了
- [ 01-15]熏制臘肉的“霧霾”中,誰“醉”了
- [ 01-15]不應讓熏臘肉系罪魁禍首張口就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