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雜志的調查顯示,85.8%的醫生表示,因擔憂發生醫患糾紛,他們在行醫過程中為避免醫療風險和醫療訴訟,進行過防御性醫療。防御性醫療也稱自衛性醫療或防衛性醫療,具體表現包括:從實際病情看沒有必要的各種化驗、檢查,回避收治高危病人,回避高危病人手術及難度較大的特殊處置,帶有推脫責任性質的轉診及會診等。(4月20日《中國青年報》) 防御性醫療,通行的說法是:不是完全出于對病人利益的需要,而是為了避免醫療風險責任所采取的特殊醫療行為。只要醫療風險存在,醫生在醫療的過程中,采取趨利避害的選擇就不可避免。醫學雖然是一門科學,但是之于臨床也是建立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技術標準相對模糊,水平也有高有低,而對應的責任界線也難以清晰。因此,醫療風險與生俱來。 防御性醫療在外國也存在,歐美發達國家也不能避免,早在2005年6月,美國醫學學會雜志一篇論文中提到,在完成調查的824名(65%)內科醫生中, 93%的醫生曾有過防御性醫療行為,諸如分類化驗檢測、遵循診斷步驟、讓患者接受會診等防御性的醫療行為也非常普遍,達到92%。 防御性醫療也有積極的一面,表現出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倒逼醫生的醫療更細致、更謹慎。當然,因醫療風險客觀存在,醫患糾紛實行舉證倒置,被視為醫生實施“防御性醫療”重要原因。這一制度的初衷,是為了防止因為醫學技術壁壘,患者無法舉證維權。醫生為了免責,會把防御性醫療作為次優選擇。 醫患的信任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市場競爭機制向醫療服務的融入,醫患間的信任關系被消費關系、供求關系、法律關系等“物”的關系所淡化,醫患關系的誠信基礎受到了沖擊,特別是看病難、看病貴的語境下,醫療一切為錢的錯覺,加劇了醫患間的隔閡及猜疑。 消極防御性醫療是客觀醫療風險傳導所致,如何平抑醫療風險才是對癥之藥。首先,應形成醫療風險的社會共識,醫生醫療的初衷不會害人,患者應對醫療與醫生多幾分理解與包容。其次,改革醫療體制,讓醫療回歸公益性,讓醫生的收入正當透明,修復醫患信任的心態;第三,完善醫療糾紛相關法律,配套建立醫療行為豁免、限額賠償等制度,確立醫患均衡對等的法律責任;第四,建立醫療保險制度,消除賠償的后顧之憂;第五,完善醫療機構管理,建立標準化流程,防止小病大治、過度醫療。 |
相關閱讀:
- [ 04-21]防御性醫療須用醫患互信根治
- [ 04-21]沖突之下,醫患都是受害者
- [ 04-21]“防御性醫療”再證醫患不和無贏家
- [ 04-21]防御性醫療別患了“防衛過當”病
- [ 06-30]雷災下的鄉親
- [ 05-23]防御“色老師”需要社會合力
- [ 10-16]“不太注意方式方法”的批評可以有
- [ 08-16]“中國很復雜”不是拒絕批評的借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