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進入倒計時。記者了解到,為保“清水北送”,中線水源區河南、湖北、陜西等地近年來累計關停1000多家污染企業,促進了水源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10月21日新華網) 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全國關注的重點水利工程,對調整我國水資源南北分布失衡的現狀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一言概括,既有重要的國家戰略意義,又是一項民生實事。在此背景下,中線水源區多個省份關停上千家污染企業,力度不可謂不大。 然而,為保“清水北送”而“壯士斷腕”式的關停污染企業是不夠的。為關停企業叫好之余,更要建章立制提升沿線水源區的環保門檻,才是優良水質的長期保障。若只重關停,不重審批、環評,等這一陣“關停風”吹過,會不會又有污染企業“復工”,甚至還有新增污染企業進入?許許多多的實例已經表明,環境保護是一項需要持續努力的工作,投入大、見效慢,但關系到千秋萬代子子孫孫,無論如何松懈不得。 在筆者看來,比大手筆關停上千家污染企業更困難的,恐怕是要轉換沿線水源區的經濟發展方式,從而保證南水北調的長期水質優良。新聞中說,沿線水源區有很多貧困縣,“發展欲望強烈”。對這些急需走上發展快車道的欠發達地區來說,砍掉一些能帶來不少GDP的污染項目已屬難能可貴,還要它們守著水源不發展、緩發展既不現實,也不公平。除了引入生態補償機制之外,還應對這種“發展欲望”因勢利導,在保護環境的大前提之下實施,才可能實現環境與經濟的雙贏。 污染要被動關停,更要主動禁入;“壯士斷腕”雖然悲情,卻也可以帶來了新的希望。各地方若還是抱著以往那種用環境換經濟的發展思路,光靠執法關停,污染企業恐怕是關不完的。實際上,經濟發展模式從環境破壞型到環境友好型,本就是一種必然趨勢,沿線各地更應該將環保門檻的提高視作轉型發展的機遇。晚轉型不如早轉型,被動轉型不如主動轉型,若將這一觀念應當深入沿線各地主政者的發展理念當中,無論對南水北調工程還是對地方經濟發展來說,都是好事一件。 |
相關閱讀:
- [ 10-16]空氣治理豈能成為搶救面子
- [ 09-25]錯誤指示須擔責可防執法干擾
- [ 09-09]沙漠污池容下多少政績
- [ 09-09]“沙漠排污”是污染西遷的縮影
- [ 09-09]沙漠排污事件應啟動司法調查
- [ 07-25]農村不是污染企業的安樂窩
- [ 07-22]污染“釘子戶” 也是縱容的結果
- [ 06-30]污染數據公開,企業還敢公然造假嗎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