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讓“針眼蟹”重蹈“生蟲橘”的悲劇 謠言有多種,以辟謠為名而傳謠,是更高級也更讓人防不勝防的謠言。從商戶和專家的分析來看,這“針眼蟹”之三大病因純屬謠言的可能性很大。盡管其背后有在是部分觀眾對國內食品安全草木皆兵的心理狀態,但正因此,也恰恰需要更多的謹小慎微和實事求是。 此次的“針眼蟹”與六年前極其偶然的“川橘生蟲”事件有些類似。可是,當時的我們“不辨菽麥”,由于極個別網絡推手的肆意炒作和對某些地域攻擊的癖好作祟,任由川橘和整個柑橘產業蕭條。可是,人生天地間,口說手寫,都要彰顯一個“信”字。人無信不立,說話算數是信,不信口開河是信,不以訛傳訛也是信,尤其在看起來具有無限可能,但也同時存在著大量垃圾信息和別有用心的算計與勾惑的網絡空間,更需要睜大眼睛、看清風向。 因此,面對類似事件,除了相關行業經營者應該有“輿情”危機意識,發正聲、曝真相,盡快正本清源之外,也要由此學會反思,舉一反三,內部自凈自謹;有關部門更要盡快職能到位,清除交易雙方信息管道中的那些壅滯因素,也要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切實杜絕經營行為中可能存在的不規范現象。順便查查,此論風波背后,有沒有推手的影子。(張翼) |
相關閱讀:
- [ 08-22]無“秘”有“謠”
- [ 08-13]對涉疫謠言來一場科學消毒
- [ 08-06]謠言戴上“王冠”就能變成真相嗎?
- [ 08-05]網絡炒作嬗變軌跡警示執法必嚴
- [ 07-23]打擊“反腐謠言”有利于推進反腐
- [ 07-01]謠言“精細化”,怎么破
- [ 06-05]網絡謠言頻發需警惕“狼來了”的悲劇
- [ 06-05]謠言之火燎原不要遺忘“滅火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