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1930年5月,閩西黨組織得到較大發展,全區已有縣委6個、區委53個、特支19個、支部546個,黨員約1萬人;蘇維埃政權有縣蘇6個、區蘇62個、鄉蘇557個。7月,中共閩西第二次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接受和執行李立三“左”傾錯誤主張,隨后將黨團合并成立閩西總行動委員會,執行“左”的政策,使蘇區工作造成很大損失。11月,恢復并改組中共閩西特委,停止執行李立三“左”傾錯誤。12月,成立中共閩粵贛邊區特委,原閩西特委機關撤銷,閩西蘇區各縣委直屬閩粵贛邊區特委領導。1931年6月,閩粵贛邊區特委改為中共閩粵贛蘇區臨時省委;9月,贛南、閩西連成一片,閩西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閩粵贛省委改為中共福建省委;全省召開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但是,由于受到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嚴重干擾,閩西革命根據地黨的組織建設和地方政權、經濟、文化建設遭到破壞,革命力量受到削弱。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長征后,留在閩西的地方干部、紅軍和游擊隊轉入深山密林,堅持游擊戰爭。1935年4月,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在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等領導下,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1936年1月,黨的地方組織逐步恢復和建立,成立了龍巖、永定、上杭、巖南漳、巖永靖、永和靖、巖連寧、永埔等8個縣的軍政委員會,另有區委50余個,支部400個左右,黨員3000余人。
抗日戰爭爆發后,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于1937年10月成立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撤銷了閩西南軍政委員會。此時,閩西地方黨組織下轄的汀州工委、連城工委、龍巖縣委、永杭縣委、永和靖縣委,由省委直接領導,有支部90個,黨員3398人。在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勢下,閩西南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二支隊,于1938年3月開赴皖南前線抗日。1938年6月,中共閩粵贛邊省委改稱為中共閩西南特委;1939年1月又改稱為中共閩西南潮梅特委。3月,特委機關從龍巖遷往廣東梅縣后,為了便于領導閩西南黨的組織,成立了中共閩西南分委。1940年冬,中共閩西南分委撤銷。1941年1月,重新選舉產生了中共閩西特委。同月,閩西國民黨頑固派策劃了“閩西事變”,閩西地方黨組織被迫轉移上山隱蔽活動。1942年6月,由于發生“南委事件”,形勢惡化,南委機關撤退轉移。10月,根據南委的指示,開展“勤職、勤學、勤交友”的三勤活動,并繼續貫徹執行“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十六字方針,將特委、縣委委員會制改為特派員制,黨員分散進入偏僻山區,開展生產自給運動。1943年10月,中共閩粵邊委(下轄中共閩西特委等3個特委和大埔中心縣委)作出“恢復武裝自衛,解決經濟困難”的決定后,閩西地方黨組織逐步得到恢復,這時轄有永和埔、杭永、龍巖等縣縣委。
- 2011-04-25閩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犧牲
- 2011-04-25閩西兒女在解放戰爭中的歷史貢獻
- 2011-04-24閩西是中國共產黨局部執政的實踐基地
- 2011-04-23風展紅旗如畫——古田會議前后毛澤東在閩西創作的詩詞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