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婦聯新聞> 媒體關注 > 正文
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
m.shockplant.com?2018-09-06 16:35:28? ?來源:中國婦女報    我來說兩句

■ 楊杰

我們為什么現在對教育這么焦慮?大多數的家長,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10年后的高考,15年后的婚姻,以及20年后的事業……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

那么,為什么許多父母沒有確信與篤定呢?許多家長,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定,令人羨慕。其實,很多人生議題并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里。

“成長的斷崖”就是父母拒絕再成長

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發現四十歲左右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么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么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人生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圣不可侵犯,對于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系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如果我們不想再繪制“人生地圖”,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并保持現狀。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系。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五月婷久久综合狠狠爱97 |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制服丝袜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 | 五月天婷婷综合久久 | 欧亚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日韩 | 最新系列国产专区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