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8成是女性 表現為皮膚瘙癢等
福州新聞網5月4日訊(福州晚報記者王楊林)40多歲的劉女士近6年來每年都因為轉氨酶升高前去就診,有時出現乏力、黃疸等癥狀,有時無明顯不適感。可她每次檢查都沒發現體內有肝炎病毒,而且她不喝酒、也沒有亂吃藥,醫生排除了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藥物性肝病的可能。直到上個月,福建醫科大學孟超肝膽醫院的醫生解開了這個謎團——劉女士患的是自身免疫性肝炎。 該醫院主治醫師林小欽向福州晚報記者介紹,自身免疫性肝炎是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一種,發病機制尚不明確,簡單地說,就是人體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肝臟,導致肝臟慢性損傷,最終發展為肝衰竭、肝硬化等,嚴重者需肝移植。許多人對此病不了解,容易被誤診,有相當一部分病人治療上都走過很多彎路,接受正確治療時已出現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是個不小的群體,該醫院2014年診斷出100多例,2015年診斷出200多例,八成是女性,多數人為40歲至60歲。 “此病不會傳染,早發現、早治療是關鍵,晚期治療效果差。”林小欽說,該病初起癥狀隱匿,多數患者表現為肝功能異常、乏力、皮膚瘙癢等,上述這名劉女士就是一名典型患者。 劉女士2010年首次出現黃疸、乏力,查出轉氨酶升高。此后她每年都會因為轉氨酶升高前往醫院就診,卻查不出病因,有時也無明顯不適。上個月她來到孟超肝膽醫院就診,林小欽調閱了她幾年來所有檢查報告,結合她的病情,與科室主任陳麗芳、副主任醫師柯坤宇等進行會診,最終確診為自身免疫性肝炎。經過該科室針對性治療,一周內她轉氨酶就降下來了,目前恢復良好。 醫生提醒,若查出轉氨酶升高而又找不到酒精、藥物、病毒等危險因素時,應高度懷疑該病。此病為慢性病,治療時間長,一般維持三年以上,患者不可擅自換藥、停藥。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