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四川茂縣疊溪鎮新磨村突發山體高位垮塌,政府部門緊急啟動應急響應。社會各界,從國內企業到各路公益組織,紛紛奔赴災害現場。第二天,有關部門就發現,現場救援力量已趨飽和,故倡議現場社會力量有序撤離,并呼吁勿盲目前往。 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抗震救災現場就出現過“力量飽和”的情況。2014年云南普洱市景谷自治縣地震后,同樣的情形再次出現。這次四川茂縣山體滑坡,各方救援力量來得更快一些。 不管是天災也好、其他災害也好,從各地企業、公益組織到公民個體,大家能夠聞風而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是天大的好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使我們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但現場涌入的救援力量存在一個有序調度的問題,如果都是憑著自發的熱情,雖然這種熱情非常寶貴,但客觀上會妨礙救援的有效展開,值得善意的提醒。 自汶川大地震以來,9年過去,我們見證了中國民間慈善、公益力量的飛速發展與壯大。如何用好這一巨大的愛心力量,成了一個全新課題,擺在中國社會面前。運用得宜,我國社會的公益供需對接,各得其所;運用不得其法,公益供需望洋而成“怨偶”。解決得好不好,攸關社會治理效率與社會福祉。 愛心需要呵護,而關鍵是要構建一種公益力量的組織、協調機制。在世界上某些公益組織發達的國家,公益組織被組織成一個全國乃至世界性網絡,各組織遵循所謂“4C原則”,即合作(Coope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協調(Coordination)和協同(Collaboration)。在背后協調的除了紅十字會等,更有政府總其事。如果缺乏組織協調機制,即使公益組織有濟世之心,也終究是缺乏效率,甚至帶來新的麻煩。 對于中國而言,各種公益組織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目前可以說是處于“未成年”期。很多人把公益組織與慈善活動看得過于簡單,重視到現場救援的目的,忽視了做公益的方法論。災害與救援有一個匹配的問題。假如大家各自為政,救援力量無法高度協調在一塊。災害救援是一件技術活,專業人做專業事,不是一顆心、一雙手足矣。 目前我國公益組織網絡化尚未完成,一旦災害發生,政府及其授權機構理應發揮對救援力量的組織、協調作用。有關部門應當及時評估災害規模,相應的對所需救援力量作出初步預測,然后向社會發布救援力量需求信息。這次茂縣山體滑坡未超出一個山村范圍,當地前一天向社會發布“救援招募令”,翌日便倡議社會力量“有序撤離”,這是一個提醒。 以中國之大,能夠動員的公益力量巨大,但并一定每次災害都需要大范圍動員。必須通過協調機制,掌握現場需求,確保救援供需適配,從而實現公益在全社會范圍的最大化。 |
相關閱讀:
- [ 06-02]理解“自付救援費”的良苦用心
- [ 06-02]自費救援 約束任性
- [ 12-08]車輛救援,“偽市場”最可怕
- [ 12-06]屢屢天價的高速救援為何必須壟斷?
- [ 11-10]男童墜枯井,掘地救援后當有絕地反思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