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逐步形成并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立了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目標和戰略舉措,是我們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是事關黨和國家長遠發展的總戰略,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說,“四個全面”的提出標志著我們黨的治國理政方略步入一個全新高度,也體現著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全新境界。準確理解“四個全面”的科學內涵和邏輯關聯,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居于引領地位 小康社會是民眾生活比較殷實、國家相對和諧安定的一種社會狀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于引領地位。過去,我們理解小康,更多的是從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這一角度去看。而“全面小康”不僅僅包含經濟指標,更關鍵在于“全面”二字,既是指覆蓋人數的全面,也是指小康的水平與質量全面。按照黨中央“五位一體”的布局,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是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領域同步實現小康,是“面”上的均衡進步,而非“點”上的單個突破。如果從這一角度來看,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是具有一定挑戰性的。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必須考慮更長遠時期的發展要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經濟發展方式,逐步建成高質量的小康社會;必須辦好民生實事,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使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小康真正造福全體人民;必須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縮小城鄉差距和貧富分化,在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上邁上一個新臺階,實現均衡可持續的發展格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盡管路途布滿荊棘,挑戰仍然嚴峻,但目標可達可行,對此我們應有十足的信心。 全面深化改革“開弓沒有回頭箭”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研究和部署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明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從全會的決定來看,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覆蓋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以及黨的建設和國防軍隊建設各個領域,其中有三個涉及改革方向的亮點值得特別關注:一是經濟領域要繼續推進和完善以市場化為核心的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這對進一步釋放和激活民間社會活力意義重大;二是在繼續推進經濟改革的同時,強調統籌協調推進各個領域的改革,特別將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也就是在蛋糕做大之后,要在如何分蛋糕上下足功夫,以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共同分享改革的成果;三是重申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調整,如果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沒有“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勇氣,沒有歷史擔當的意識,就很難有所作為。縱觀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歷程,實踐表明,改革的道路并不平坦,從“摸著石頭過河”的摸索,到逐步找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再到全方位、多層次的全面深化改革,可以說,每一步的推進都面臨著巨大的阻力,要應對巨大的挑戰?!伴_弓沒有回頭箭”,全面深化改革也沒有回頭路可走。中國的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 全面依法治國重在彰顯法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 如果說全面深化改革是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頂層設計,那么,全面依法治國便是為改革提供全方位保障的“定海神針”。改革開放以來,從“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十六字方針的提出,到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加注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說法治與改革始終相伴相隨。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也前所未有。面對新的形勢,如不及時以法治方式疏浚改革洪流,以法治思維化解矛盾淤積,減少利益調配帶來的社會震蕩,緩解結構調整造成的轉型陣痛,勢必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因此,在法治的引領下推進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內規范改革,就成為中國改革持續推進的基本保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決定,就是要確保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推進,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通過法的創制和實施準確而高效地處理好市場與政府、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以實現改革的全面統籌與系統推進。當前,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已贏得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執政黨依法執政能力獲得大幅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但法治的權威與公信力仍有待進一步確立。要杜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的現象,彰顯法治精神、樹立法律權威顯得尤為重要。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使人們真正從內心敬畏法律,使法治真正成為保障社會有序運行和國家有效治理的規則體系,要真正落到實處仍然任重道遠。 凈化政治生態必須全面從嚴治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政治勇氣加大反腐力度,從“八項規定”的出臺,到整治“四風”;從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到“三嚴三實”“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開展;從“打虎拍蠅”到立規建制,有力遏制了官場腐敗之風的蔓延,從根本上扭轉了官場生態,凈化了政治空氣,受到民眾的普遍認可和大力擁護,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黨中央適時提出“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舉措,確保中國共產黨始終成為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核心,用意深遠。 準確理解全面從嚴治黨,關鍵是要弄清楚“全面”和“從嚴”的含義。所謂“全面”,包含了三個層面的內涵:一是內容無死角,涵蓋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各個領域;二是主體全覆蓋,治黨不僅是黨中央的責任,黨的各級組織都必須貫徹從嚴治黨要求;三是勁頭不松懈,即要把從嚴治黨向常態化、制度化的方向推進。所謂“從嚴”,即必須要把“嚴”這把尺子貫穿于黨的建設全過程,必須堅持標準、嚴格要求,把守紀律、講規矩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能對黨規黨紀有特例、搞變通。與此同時,努力在從嚴治黨的過程中增強執政黨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以保持黨始終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質不變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黨面臨長期執政、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考驗,面臨精神懈怠、執政能力不足、脫離群眾和消極腐敗的風險,要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唯有通過全面從嚴治黨,才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走向新的征程??梢哉f,全面從嚴治黨是黨中央審時度勢,面對國際、國內復雜環境,為了應對“四大考驗”、化解“四大風險”而提出的重大戰略舉措,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前提和政治保證。“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只有把我們黨治理好了,政治生態才能真正實現風清氣正,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有堅實的基礎和保障。 |
相關閱讀:
- [ 09-24]改革開放取得突破 激發釋放發展潛力
- [ 09-14]自貿區是盤活改革開放全局的棋眼
- [ 06-09]重慶兩江新區:探索內陸改革開放發展新路徑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