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監管之燈長明,才能防止“搗鬼的黑手”侵蝕民生資源和公共利益】 這兩天爆出一件新聞:陜西民政部門原本用作建設救災中心的土地,一部分為本單位的機關干部修建了超規格的經濟適用房;建成后的救災中心綜合樓又大半部分“變身”成了酒店。保障老百姓福祉的民生資源就這樣悄沒聲兒地改頭換面。奇怪了,怎么說變啥就能變啥呢? 這事兒看上去挺玄妙,細看伎倆也簡單,靠的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為民生的幌子,批下來資金和土地,蓋好之后再玩一招“老母雞變鴨”,房還是那套房,但用途掉了包。 整個過程很像一套魔術:起先臺上是個空箱子,燈一滅一亮,再打開里面就能出來個活人。轉瞬之間由此變彼,不明就里者以為神奇,其實不過是機關設計。有人這么趣談魔術的“魔”字:上面一個“麻”字,下面一個“鬼”字,一只手麻痹觀眾,另一只手在黑箱當中搗鬼。如此而已。 回到新聞事件,麻痹觀眾的法子其實很拙劣,擺出來一看,榮軍養老中心沒榮譽軍人,倉庫沒發揮過指定功能,到處是破綻;能瞞天過海,就在于變戲法者不在燈底下。燈光一消失,兩眼一抹黑,給了搗鬼者實施障眼法的漏洞和空子。只要從四面八方開著燈,讓“魔術”的每一個手法和細節都暴露在燈光下,再想“大變房屋”,恐怕就無處下手了。 守住民生資金、把住民生資源,要靠“燈光”充裕,照亮審批和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可問題是,怎樣才能保證監管之燈長明不滅呢?民生資金要真正成為“高壓線”,這“高壓電”又該從何而來? 首先,制度的“鐵鉗”不能松,審批程序要環環相扣,嚴防跑冒滴漏。其次,審計的“火眼金睛”不能閉,監管力度要層層加碼,特別要加強專項審計,對頂風“闖紅線”的,發現一起、嚴處一起,做到有令必行、令行禁止。再有,社會監督的“緊箍咒”不能摘,群眾舉報要處處發力,幫助監督者及時發現違法違規行為,揪“蛀蟲”、打“碩鼠”。 只有合上每一處電閘,才能使監管的“電燈”發出耀眼之光,防止“搗鬼的黑手”再次侵蝕民生資源和公共利益。 |
相關閱讀:
- [ 06-16]救災中心變“經適房”,該如何問責
- [ 05-15]堅決打好抗震救災持久戰
- [ 04-27]抗震救災,凝固尊重生命的價值坐標
- [ 10-09]從魯甸到景谷,見證國家救災能力提升
- [ 09-05]救災何以要分戶籍
- [ 08-20]“云救災”時代還要集中建備災倉庫嗎
- [ 08-13]有一種救災力量叫“直言不諱”
- [ 08-13]別讓愛心馕受阻于救災路上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