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民生大事,必須踏踏實實、實事求是。“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強調,領導干部“謀事要實”,然而,當下部分地區扶貧工作數據造假的現象有所抬頭,有的地方為了政績工程而大玩“數字游戲”。這一現象值得警惕。 數據是衡量貧困情況的可視化指標,但一些地區為了按時完成脫貧任務,在數據注水上大費心機。一類“數字游戲”表現為擅改脫貧人口數量、篡改衡量貧困的指標,這類“數據脫貧”,實為地方干部不顧老百姓實際生活狀況、謀求一己“虛功”的歪招。 另一類“數字游戲”出現在已經脫貧的縣區,即“脫貧不認賬”。每年國家花費大量人力、財力、物力用于幫扶貧困縣區脫貧,由于吃慣了政策傾斜和支持的甜頭,一些已經脫貧的縣區舍不得這種“優惠”,變相修改地方經濟社會數據,始終“賴”在貧困縣名單上。 信息化時代,扶貧工作離不開準確的數據。真實準確的數據有助于決策部門掌握貧困實情,注水虛假的數據卻可能影響整體脫貧的進程。 目前,我國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分布在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精準扶貧策略的有效實施,重在“精、準”二字。無論是“精確識別貧困人口”,還是“精確投放扶貧資金”,數據精確、真實、可信都是基礎,容不得半點水分。 根除扶貧數據注水,要嚴于監督。對“戴貧困帽子、過富裕日子”和做數據花賬讓貧困人口“被脫貧”的現象,地方政府部門要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為官一任,主政一方,領導干部應拿出扎扎實實的扶貧成績單造福一方百姓。尤其是在精準識別貧困程度方面,要做到實事求是;在選擇發展農村特色產業之時,要做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一村一品;在確定脫貧路線圖時,不亂炒概念,要用實際脫貧效果說話。 領導干部在扶貧工作中玩“數字游戲”,受苦的是貧困縣區的老百姓,傷害的是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這種“跑偏”的政績觀必須糾正,這股數據注水的歪風必須剎住。 |
相關閱讀:
- [ 05-19]干部下鄉扶貧下體被燙傷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 [ 04-22]加強對貧困地區學童的“精神扶貧”
- [ 04-22]貧困縣大建牌坊抹黑扶貧
- [ 04-01]用精準扶貧防手榴彈炸跳蚤
- [ 03-26]贈羊變賣羊,誰在薅扶貧“羊毛”?
- [ 03-12]扶貧攻堅就是要“動真格”
- [ 03-10]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是扶貧“升級版”
- [ 01-12]給扶貧裝上“瞄準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