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17日消息,陜西省橫山縣趙石畔鎮馱巷村圪洞峁位于黃土高原白于山區深處,距離縣城1小時車程。村里已經沒有其他人,王明厚和高生花兩口子可以在500多畝耕地上隨意耕種。這里山大溝深,祖祖輩輩的百姓靠天吃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愿再過面朝黃土背朝天日子的村民陸續走出大山,投身經濟大潮,尋求新的生活。(3月18日 中國新聞網) 500余畝耕地隨意種,這種天馬行空般的事實就發生在陜西橫山縣的一個小山村里,王明厚和高生花夫婦就是這個故事的主人。這樣的現實,雖是農民順勢經濟大潮的一個縮影,卻也折射出農村農業的被棄感,以及農民的無力感。 曾幾何時,農民為了幾畝地,或者再少一些,為了幾分地,都背負著血與汗的付出。聯想到上世紀80年代轟轟烈烈的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時農民對土地的癡狂,更是天壤之別。應該承認,在這個講求經濟利益至上的年代,土地產值,特別是西部一些比較偏遠且貧瘠的土地,已經沒有從事二、三產業的經濟效益高了,加上物流、物價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種地甚至成了賠本的事,表面上看,土地不再具有吸引人的有生魅力了。 不僅在陜西這些偏遠地區的農村,中部地區、甚至是東部地區,農民拋下以往曾經熱戀的耕地到沿海地區、到城鎮務工正在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向前而行。農村空心化、農民老齡化、農業虛脫化等在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并且隨著城市化的推進而有擴大的趨勢。500余畝土地隨意種正是一個縮影。 然而,土地是最原始的資本,即便在工業化狂潮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土地的價值仍然具有不可否認的價值,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管是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甚或是一種文化歷史價值,都應該得到重視、呵護與傳承。至少這一階段,土地仍是一些在城市未實現穩定就業人員的退而求其次的最后保障。是實現農業安全的最后一個保障。 時代在發展,農業也在發展,農民也不應該固步自封。一些農民拋卻蘊藏著巨大價值的土地,朝著向往的城市生活飛奔而去,自有農民的自我追求,公眾也沒有必要強求和譴責,但對于關注農村、農業和農民的人們及組織、政府而言,卻很難放得下心來。拋屋棄田背后,留下的恰恰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和培養現代農民的一個巨大缺口,以及背后我們缺失的責任。 土地不可荒,農民不可無,農村不能空。這些都已融入了政府工作報告當中。保障18億畝耕地是我們的底線。但一些隱形的土地荒蕪正在侵蝕著這樣的底線。對于那些確實無法種植的土地,可以采取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的辦法,讓那些荒蕪的土地綠起來,來保障我們的生態環境。而對于仍然具有耕作價值的土地,鼓勵支持規模流傳,甚至是吸收工商資本,通過技術手段,發展現代農業、林業和養殖業。如若任由像“500畝耕地隨意種”的例子發展下去,那么,農村會是一個怎樣的場景,農業會是怎樣一個安全保障,農民會有怎樣的落腳之處,都很難有一個明確和看得到希望的前景,甚至長出苦澀的“果實”來。 |
相關閱讀:
- [ 03-13]莫讓“拔苗助長”式土地流轉傷農害農
- [ 02-26]土地制度改革試點不能蜻蜓點水
- [ 01-12]讓農民成為土地開發的受益者
- [ 01-05]推進土地流轉須因地制宜
- [ 12-22]為何要劃出農村土地的三條紅線
- [ 11-05]土地財政不除,“土地揮霍癥”難抑
- [ 10-23]土地流轉應循序漸進
- [ 09-25]鏟除土地腐敗需制度擲地有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