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億元的產值上報為44億元,1.1億元的主營業務收入上報為7.8億元;停產的、未投產的、被兼并的,甚至連地址都找不到的企業,還在上報“產值”;一些部門分解任務,偽造資料,“指導”企業上報虛假數據……這是湖南在全國第三次經濟普查中抽查發現的統計造假行為。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地方,政績觀扭曲,統計造假“前赴后繼”,屢禁不絕,搞壞了黨風政風,損害了政府公信力。(2月14日 新華網) 對于個別地方在統計數據上的猖狂造假行為,原因諸多,但在筆者看來最根本的原因是權力對于市場的不正常干預。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和市場自我“配給”方式,公權力不應該直接插手和干預市場運行,而一項項統計數據“造假”或“注水”之后,將直接帶給上層決策者一個“偽信號”,對于國計民生現狀的把握將喪失客觀性,下一步再行出臺與市場相關的政策和決策就如同“盲人騎瞎馬”。幾年前一些地方在CPI數據、就業率數據上,長期存在“中央和地方”嚴重不一致現象,也直接導致一些決策者無所適從。 2010年,希臘出現政府債務危機,其中一條就是經濟統計數據失真。歐盟統計局說,它曾接到希臘統計機構NSSG的匯報,稱在2009年10月向歐盟統計局提交相關財政數據時受到政治干涉,而希臘政府提供的一系列統計數據中存在“有意誤報”,為的是使政府財政赤字顯得少一些。這一“有意誤報”,最終影響了希臘經濟市場復蘇,也讓希臘吞下了“造假”的苦果。 統計數據必須客觀真實,不僅是因為統計工作屬性,還在于它對于經濟民生尤其是市場經濟的重要又直接的影響。市場運營不好,卻被統計數據“夸”成花一樣;明明某一市場領域出現“赤字”或有巨大隱患,統計數據卻年年月月“吹年皮”,這樣的統計工作和統計數據是最可惡的,不僅害的是統計工作的公信,也直接坑害百姓民生、坑害健康市場。“報喜不報憂”,既是當前存在造假弊端的統計數據的“老毛病”,也是坑害國民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罪魁”之一。就比如近年以來中央政府倡導國內經濟和國內企業“走出來”,倡導“外包”等對外服務貿易方式,如果中央政府不能獲得一個真實的統計數據,可想而知是什么后果。 道理說起來并不復雜,但一些地方官員和統計部門卻置若罔聞,根源在于長期形成的“積弊”難以自我糾治。上一任“吹的牛皮”、注的政績“水”,誰來“埋單”?“圓謊者”往往會是下一任或下一屆官員,這也是為什么媒體中提及某縣委書記逼著企業虛報產值,本來是2億元的產值,非要報8億元,后來這位縣委書記調走了,縣長當了縣委書記后又要求企業以3倍的產值來虛報的重要動因。一年年“扯謊”扯下來,“不繼續撒謊”可能也不行了,這正是一些地方官員無奈又悲催的“造假”代價。解決統計造假,不能僅靠統計部門“自凈”,更不能指望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幡然悔悟”,徹底轉變統計造假現狀的“契機”和“動力”仍取決于上級有關方面。尤其是中央有關方面應盡快重視和解決這一問題,真正厘清權力之手,讓地方政府和地方官員“無權”插手統計數據,或“不敢”、“不能”插手統計數據。可以盡快探索實施統計工作和統計數據的“第三方”服務制度,讓統計工作交給權威和公信的社會組織來完成,以避免權力不正常干預。另外,對于統計造假應該建立更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問責不能輕飄飄,甚至極有必要將統計造假“入刑”。 |
相關閱讀:
- [ 02-16]像反腐那樣打擊統計造假
- [ 02-15]如何終結統計造假的游戲?
- [ 02-15]統計造假亟須綜合治理
- [ 02-15]剎住統計造假必須依法治官
- [ 02-15]“統計造假追刑責”何時邁出第一步
- [ 09-16]統計造假背后有多少“故事”
- [ 06-17]“統計造假”不能總是“整改”過關
- [ 04-30]數字出官不除,統計造假難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