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網20日公布《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把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健康水平作為根本目標,把體育產業作為綠色產業、朝陽產業進行扶持,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10月21日《京華時報》) 中國首部《體育法》于1995年獲得通過;同年,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此后,一系列體育法規和規章相繼出臺;為紀念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起,將每年8月8日設置為“全民健身日”。近年來,全民健身逐漸成為市民的自覺習慣和生活方式。隨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國民體質和健康水平必將進一步全面提高。然而,全民健身的場地問題卻擺在了國人面前,全民健身成國家戰略急需解決場地問題。 《南方都市報》9月25日刊載一則消息,標題為《健身熱情高 奈何場地少 公益性運動場館短缺》,說的是深圳的事情。文中指出,與人們日益覺醒的運動意識相比,場地不足成為當下的最大矛盾。其實,場地不足的問題豈止深圳存在?全國各地普遍存在這個問題。要不,“中國大媽”跳廣場舞為何總是糾紛不斷? 《意見》要求,完善體育設施,各級政府要結合城鎮化發展統籌規劃體育設施建設,合理布點布局,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公眾健身活動中心、戶外多功能球場、健身步道等場地設施;盤活存量資源,改造舊廠房、倉庫、老舊商業設施等用于體育健身。然而,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一些地方官,把GDP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把政績擺在工作的第一位,沒有時間和精力或者說根本沒有心思建設基礎體育設施。如果把完善體育設施建筑在地方政府的自覺自愿上,估計很難解決全民健身需要的場地問題。 尤其是《意見》提出,在城市社區建設15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達到100%;推進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在鄉鎮、行政村實現公共體育健身設施100%全覆蓋……這些措施,無疑會增強國人全民健身的信心和自覺性,讓國人看到解決健身場地的希望。然而,如果國家層面沒有相應的措施進行督促和監管,一些地方政府很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對完善體育設施睜只眼閉只眼,無論民聲沸騰,我自巋然不動;二是即使建設和完善了體育設施,但免費或低收費開放久久落不到實處,市民也會因運動成本太高而只能望洋興嘆。 全民健身成國家戰略必須解決場地問題。沒有場地或者場地問題解決不好,全民健身怎么搞?《意見》只會成為紙老虎,“中國大媽”只能選擇集體在廣場舞上跳舞。 |
相關閱讀:
- [ 10-21]全民健身更需“舉國體制”
- [ 04-01]不能坐視以噪易噪的冤冤相報
- [ 08-07]“奧運爭金”和“全民體育”并不對立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