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環衛工陳鎖珍,六年里“拾得”素昧平生的15人。這些被她視為孩子領回家中的,有從娛樂場所逃出的女孩,有患上間歇性精神障礙年輕人,有流浪的回族青年等等,在陳鎖珍媽媽的鼓勵下,重新鼓起勇氣開啟生活。 看到陳鎖珍的事跡,內心瞬間融化。一個環衛工,收入微薄,家境貧寒,很難想象她哪來“收養”15人的勇氣。孩子們來自不同環境,有不同情況,性格不一,也難以知根知底,陳鎖珍沒有防范嗎?不猜疑嗎?給孩子送去一碗面,遞上一杯水,給予一句鼓勵和問候時,她是那樣的真實、溫情與自然,樸拙滄桑的臉上寫滿了信任、大度與關愛。 很久以來,我們總是被灌輸一種認識,這是一個“冷漠社會”。見到流浪者,唯恐避之不及;看到乞討者,要提防他是“職業”的;遇到路邊無助哭泣的小孩,不敢上去詢問;刮風下雨,路人之間一個簡單的伸傘動作,似乎變得久違。出門上街,我們“預知”了很多風險,與陌生人總是保持距離,哪怕遇到一句熱心腸的問候,一個主動伸出的援手,也會首先認為是不懷好意,害怕遇上了新的騙局。 冷漠似乎變成習慣,有時變得刻意,甚至做作。好像總有人跟你反復強調一種為人處世的“冷漠哲學”。有人想讓座,卻害怕眾人目光;有人給乞丐一點施舍,卻被路人恥笑;想去投身一種理想,為社會做一點貢獻,為眾人吶喊一聲,很難不被說成是在“犯傻”。有時候,內心存著良善,卻要主動被遮蔽,顧慮的太多,計算太仔細,做一點好事感覺處處都有麻煩,為了避免自我矛盾與人格分裂,甚至要主動將冷漠變成處事原則,故作成熟、通透、閱歷的體現。 陳鎖珍是善良的,她的善良包括被拒絕后的堅持,包括一次次主動去證明幫助的真心實意,她的善良不只是沖動,更是一種錘煉,她從“收養”中學會了如何喚回人身上那被封存的善意,學會了如何重新激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在陳鎖珍身上,我們看到“冷漠社會”的反證,看到人與人之間那種相互知心交往的渴望,盡管會被遮蔽,但不會真正消失。 相信陳鎖珍在幫助這些孩子前,一定是相信人性之善的,所以她愿意以心換心。這樣的人與故事值得捕捉,需要放大,讓我們在向善的求索中得到溫暖與鼓勵。 |
相關閱讀:
- [ 07-18]“禮節性微笑”與“習慣性冷漠”
- [ 07-17]“禮節性微笑”不見禮節但見冷漠
- [ 07-10]如何化解醫院“見死不救”的冷漠
- [ 06-15]“咬筆能致血鉛超標”:無知還是冷漠?
- [ 05-29]不服處理撞死對方,冷漠比反復供述可怕
- [ 05-09]新媒體時代越關注越冷漠?
- [ 04-02]為“鄰里冷漠癥”開一劑良方
- [ 02-12]寧可“取證救人”,不做“冷漠看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