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健康意識漸增,一個鮮明變化正悄然發生:醫學科普層出不窮。且不論健康欄目鋪天蓋地、專家講座應接不暇,就連娛樂綜藝節目,偶爾也會分上一杯“標榜健康”的羹。不可否認,醫學科普為普及大眾知識立下汗馬功勞,但科普過于繁雜、內容籠統,有時反倒讓病人眼花繚亂、不知所措。 追溯歷史,醫學科普自上世紀80年代起漸成氣候。知名科普專家、原中山醫院院長楊秉輝教授就曾堅持數年,利用休息時間做科普。楊教授說:“讓百姓了解醫學知識,不但對保健養生有幫助,也可為醫患溝通打下基礎。掌握醫學基本知識,更是公民科學素質的體現。” 然而,過了數十年,在百姓對大部分疾病有粗淺了解后,當前科普的形式與內容,卻仍未能與時俱進:前不久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周”,關乎各種腫瘤的科普講座、健康欄目比比皆是,一些病人愈加困擾:各個專家說法不一,要不帶著片子讓專家一個個看過來吧。防病治病信息量“爆棚”之時,有針對性的科普卻處于空白。比如,有人因腳趾發麻,查出輕微神經性病變,日常怎么護理、如何康復運動,醫生護士沒有明確答復,科普欄目也從未對此有所涉及。 群眾需求與科普內容,還有很多空間需要對接。從國外成熟經驗來看,科普與問診相結合,便是不錯嘗試。病人確診后,護士發放關于特定疾病的基礎知識、護理方法等,簡單明晰的圖片、規范統一的答復,起到初步的解疑釋惑功能,待到門診時間,醫生只需“拾遺補缺”即可,省下不少寶貴時間。此外,科普與導診相結合,也不失為一項好選擇。在基本大類(內科、外科、骨科等)范疇內,病人出現哪些癥狀、疑似哪些疾病……如此類推,最小化鎖定疑似疾病范圍,可為病人求醫減少往返奔波。 我們常說,醫生與病人存在的巨大信息鴻溝,間接導致了當前“看病難”;那么,就先嘗試創新醫學科普形式內容,搭建跨越信息鴻溝的臺階吧。 |
相關閱讀:
- [ 05-13]科普行動解決不了鄰避思維
- [ 04-14]“竹子開花”是科普“開花”好時機
- [ 01-21]“核霧染”謠言說明了什么
- [ 10-15]監測炒菜PM2.5只是科普
- [ 08-20]埃及轉型已告結束?
- [ 06-21]“太空授課”是科普的神奇起點
- [ 06-05]“環境公報” 能不能更接地氣?
- [ 12-20]速生雞還能不能吃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