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曝光的湖南耒陽礦征辦窩案,被新華視點定性為“一個集體貪腐的活樣本”。換句話說,這是公權腐敗從個人行為升級成單位集體行為的一個典型。
腐敗,被稱為政治癌癥。從個人貪污到集體貪污,可以說是政治癌癥惡化的一個表征。病情惡化,病因又在哪里?個人利用職權貪贓枉法,可以說是監管不力,約束不嚴。那么,一個集體可以公然地貪占公共利益以自肥,就并非僅是反貪工作的問題。在貪腐窩案現象的背后,是公共利益被分割殆盡,部門利益被最大程度地私人化。比貪腐升級更令人不安的,是地方公權力分肥機制的形成。
那么,耒陽地方是如何分肥的呢?以其礦征辦的貪腐窩案為例,或可管窺一斑。
分肥的前提,是大權獨攬。耒陽礦征辦,不過是一個科級事業單位,但掌管著該市煤炭資源稅費征管的大權。據報道,礦征辦在耒陽設有12座收費站,50多處收費點,主要針對運煤車輛征收相關稅費。耒陽產煤。這個礦征辦每年征收的稅費超過4億元,占到全市財政總收入的四分之一以上,人稱“第二財政局”。
按照常理,煤礦產煤、貨車運煤,與其他企業的生產和運輸一樣,向稅務部門按章繳稅即可。作為主要稅費來源,耒陽地方政府專設機構對煤炭予以專項征稽,大概是各地稅收監管的慣例,應該也有政策法規依據的吧。無論如何,礦征辦大權在握,油水自然豐厚。按耒陽民間的說法,“只要進了礦征辦,想不發財都很難”。
分肥的原則,是利益均沾。煤礦資源稅費這塊大肥肉,是按照層級來分割的。在最基層,收費站逢年過節通過私放煤車,大肆向運煤車輛收取“紅包”。所得錢款則三七開。七成由站內員工私分,三成則送給礦征辦的領導。第二層是礦征辦。礦征辦的領導也以各種名義截留、私分稅費款。按新聞報道的說法,主任辦公會成了“分贓會”。經過集體決策,從主任、副主任到中層干部按照職級不同領取不同額度的“獎金”。第三層,是礦征辦向外的利益輸送。礦征辦的主任以會搞關系聞名。礦征辦的職工和“臨時聘用人員”中有許多是耒陽市直各部門和鄉鎮領導的親屬子女。至于是否存在其他方式的利益勾連,則尚未見有報道。
由此,權力成為了分肥機制的核心,權力的層級成為分肥等差的依據。耒陽礦征辦的分贓,當然不是孤例。某些部委、國企利用權力或壟斷地位為自身謀私利的行為不是沒有被曝光過。按以往的說法,頂多是“行業不正之風”。現在將耒陽礦征辦的分贓視為腐敗行為,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以權力為中心的分肥機制,是權力趨于自利的結果。這是權力的本性。如果沒有制衡,這種機制可以蔓延、復制,最終形成自利的系統。指望權力潔身自好、自我約束,是極不靠譜的。
- 2010-11-11貪腐無關級別關乎權力
- 2010-10-09貪腐問題有什么不便透露的?
- 2010-07-19野蠻拆遷背后有多少貪腐
- 2010-05-05高校幾乎成官衙貪腐多發有何怪
- 2010-03-08官員貪腐犯罪標準無須提高
- 2010-01-12當貪腐變成了工作的伴生物
- 2010-01-05解讀官員貪腐位列“最損國家形象”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