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動上升為主動
鄧小平同志精辟地論述過改革開放的初衷和目的:“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改革開放作為新生事物,在當初曾被人們視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異端,不敢、不愿改革開放,安于現狀,是當時社會的普遍思潮。
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冒著極大的風險嘗試吃“螃蟹”,打響了改革開放的第一炮。實踐證明,改革開放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改革開放的潮流勢不可擋。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成為我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30多年來,當初被迫進行的改革開放已逐步發展成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給中國帶來了蓬勃生機。現階段,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社會穩定,各項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改革開放已由被動上升為主動。就改革來說,它是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外交等領域的全面推進和深入變革,為我國社會的全面發展排除障礙;就開放來說,它是以順應時代大勢的姿態主動融入世界文明發展進程,以“海納百川”的氣度吸收世界文明優秀成果,以時不待我的緊迫意識積極追趕世界文明發展潮流。同時,雄厚的綜合國力增加了我們在世界體系中的話語權,中國正朝著自主向前的方向發展。
從面臨傳統風險到迎來新的挑戰
風險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伴生現象。改革開放之前和之初,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中國面臨的最大風險一言以蔽之為“不改革死路一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各種生產和社會元素被激活,我們面臨的風險日趨多元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種風險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球化。核威脅、水污染、疾病流行、能源短缺、恐怖襲擊、金融危機、網絡黑客……凡此種種已不僅是我國改革開放面臨的嚴峻挑戰,亦是全人類面臨的重大考驗。
當前,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成為國際競爭的本質所在。作為一個正在成長、基礎依然薄弱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我們在發展中還會不斷遭到來自外界的干擾、詰難甚至威脅,更有一些國際勢力總是想方設法給中國的發展設置障礙。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利益關系深刻調整,矛盾日益凸顯,貧富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不斷擴大;教育、醫療、住房等熱點民生問題更是反映了低收入群體的新期待新要求;資源、生態環境問題嚴重,社會群體性事件增多,就業壓力日益成為新的社會矛盾集中點……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進一步加大。我們面臨著新的更高的發展要求,這包括: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進實踐“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大業,發展和平外交事業等。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還將繼續遇到許多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風險。繼續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決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湖南師范大學 龔民)
- 2009-12-21福建省地方人大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活動展播
- 2009-12-14李嵐清講述改革開放前理發的煩惱
- 2009-12-14習仲勛:為改革開放殺出一條血路
- 2009-11-24在改革開放中逐步成長 "新華文摘"30年氣象蔚然
- 2009-11-13改革開放以來完善高校內部領導體制的回顧與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