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陳志勇與學生在實驗室進行討論 (來源:視頻截圖)
東南網7月22日訊(本網記者 李行云)7月22日,“述學·咨政——第14屆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展播”第四期《當前我國主要超級平臺數據壟斷的現狀、風險及對策》正式上線,并在東南網、海峽網、閩南網、“學習強國”福建學習平臺等平臺播出。
“述學·咨政——第14屆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展播”第四期邀請了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副院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志勇介紹第14屆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作品《當前我國主要超級平臺數據壟斷的現狀、風險及對策》成果內容及其學術價值和社會意義。
隨著5G、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新興媒介技術的迅速崛起,我國的互聯網正逐步從早期的“群雄爭霸”過渡到“逐鹿中原”階段,形成了“贏者通吃”的基本局面。在這一過程中,網絡平臺吞并、融合和重組的情況層出不窮,各類新平臺、新媒體應運而生。這些平臺在風云驟變的科技領域和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憑借著極為強勢的資金、技術、用戶、市場份額等優勢,成為具有壟斷地位的“超級平臺”。而超級平臺因規模經濟、矩陣效應、網絡聯結、內容聚合和用戶黏性等原因而具備了數據壟斷能力。
該成果從兩個方面重點做了探索創新。
第一個,超級平臺的數據壟斷為什么會對國家安全產生影響呢?首先,超級平臺存儲了海量數據,易成為網絡攻擊的重點目標,比如某網絡支付平臺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資金沉淀池,黑客虎視眈眈;其次,西方利用核心技術優勢,可以獲取我國敏感信息,比如某通行軟件記錄的道路數據中,包含了軍事設施的信息;第三,海量數據被惡意利用的風險顯著加大,比如聊天數據被盜取后,會讓詐騙問題猖獗。
第二個,針對超級平臺數據壟斷問題要如何破解?首先,要明晰數據產權歸屬、明確數據存儲邊界,加強本地化數據存儲,矯正“技術失語癥”,讓數據“存得安心”;其次要打擊非法數據交易、追蹤數據信息安全,加強法治化數據管控,填補“法律真空區”,讓數據“用得省心”;第三要定期審查超級平臺資本構成,建立多中心監察模式,構筑“擬態防火墻”,讓數據“跑得放心”。
從理論價值方面來說,該文研究了超級平臺在“資本主導”和“資本反噬”雙重因素的主導下,呈現出“自利性擴張”的趨勢,解釋了“超級平臺為什么會無限制擴張”的問題。從現實價值方面來說,該文敏銳地捕捉到超級平臺的數據壟斷問題,認為不加以節制,可能會讓國內的超級平臺出現,和西方一樣的“虛擬平臺寡頭化”問題。因此,研究較早提出需要對超級平臺,制定一套系統性規制框架,和數據安全的防護建議,為國家加強這方面的治理起到了一定的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