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臺賬 授牌管理 加強保障 福建支持引導社會應急力量建設 ■本報記者 柯蔭渠 加強社會應急力量能力建設是構建大國應急救援力量體系的現實需要,是提升全社會防范化解安全風險水平的有效途徑。近年來,福建省應急管理部門通過建立臺賬、授牌管理、加強保障等多種方式,不斷支持引導社會應急力量發展。截至目前,該省共有131支社會應急力量、1萬多人,涉及搜救、醫護、心理咨詢等方面,初步形成山地、水上、城市、地震等多元架構的社會應急力量體系。 摸底數建臺賬 納入“大應急”體系 福建省自然災害多發易發,臺風、洪澇等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作為政府防災減災救災力量的有力補充,社會應急力量在應對災害事故時積極參與、樂于奉獻,在應急救援、災后重建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社會應急力量是應急救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著力加強引導、強化服務,積極支持和規范隊伍建設發展,推動社會應急力量發揮更大作用。”福建省應急管理廳廳長伍斌說,該省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積極將社會應急力量納入“大應急”體系。 福建省應急管理廳在全省部署開展重點行業領域和社會應急力量建設情況調查,對各類隊伍情況分門別類匯總、整理,形成臺賬。此外,該廳正抓緊出臺省級應急救援隊伍管理辦法,制定社會應急力量參與應急救援緊急征用、獎勵補償、現場保障辦法,完善社會應急力量日常管理、應急調用、培訓選拔、激勵評價等工作機制,規范引導社會應急力量依法有序參與應急救援行動。 為改變社會應急力量缺乏專業性技能培訓、日常訓練設施簡陋等狀況,福建省應急管理廳在舉辦應急演練時,組織社會應急力量參與,同時鼓勵社會應急力量“走出去”。 在全國首屆社會應急力量技能競賽集中競賽中獲水域救援技能類團體獎的福建省福鼎市藍天救援隊隊長吳維如說:“高規格的競賽對我們來說是一次極好的培訓,讓我們有機會接觸先進的訓練理念、救援技能,激勵著我們以更高的標準苦練本領。” 推進官方認證 黨建引領發展 針對社會應急力量知曉度低、社會認可度不高的問題,福建省各級應急管理部門廣泛以授牌等方式給予社會應急力量“官方認證”。 福州市應急管理局對該市社會應急力量進行授牌,并將其納入福州市應急救援體系。在災害事故救援時,該市社會應急力量由福州市應急管理局統一調度指揮。 中華媽祖應急救援隊涉及電力、燃氣、水務、港口等救援領域,莆田市政府安委會將其納入當地應急救援體系,對其進行統一指揮調度。這讓中華媽祖應急救援隊得到了更多“展示”機會,也獲得了更多的社會認可。 針對社會應急力量組織能力、專業能力不強,資源有限等問題,福建省各級應急管理部門積極從黨建入手找辦法。 福州市應急管理局著力打造“1+N”應急救援黨建聯盟品牌。該局機關黨總支與社會應急力量黨支部組建黨建聯盟,探索建立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活動共辦、服務共推機制。 去年8月,受臺風影響,福州多地普降暴雨,應急救援黨建聯盟第一時間向福州市社會應急力量發出備勤指令。中建海峽應急救援隊、三一重工閩瑞通搶險設備保障大隊等隊伍迅速集結待命,提前調集挖掘機、鏟車、吊車等重型裝備。隨著多地發生災情,該市應急管理局發出調集指令,備勤的社會應急力量紛紛趕赴一線,發揮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防汛機動救援支隊(福建省紅十字水上救援隊)在南安市應急管理和水利部門的引導下,通過“五心黨建(初心、忠心、愛心、恒心、專心)”引領隊伍建設,增強隊員對公益價值觀的認同感、黨員身份的榮譽感,塑造“聽黨指揮、無私奉獻、愛崗敬業、迅捷先行”的隊魂。 寧德市壽寧縣14個鄉鎮都有義務消防救援隊,2018年11月,壽寧縣委組織部和縣應急管理局牽頭成立涵蓋全部14個鄉鎮義務消防隊的黨建聯盟,推動全縣各義務消防救援隊資源共享、工作聯動,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 “一旦發生火災,黨建聯盟指揮長會根據火情確定是否調用聯盟內其他鄉鎮的救援力量支援起火鄉鎮。”壽寧縣應急管理局局長曾鳳偉說。 出臺政策措施 解決保障問題 在福建省曙光救援中心,橡皮艇、摩托艇、無人機、越野救援車、餐車、生命探測儀等裝備一應俱全。該中心負責人說,中心每年用于裝備購置和更換、維護保養以及救援等的花費在幾百萬元。許多受訪的社會應急力量負責人表示,資金是影響隊伍發展的重要因素。 為給社會應急力量發展提供資金等配套支持,福建省多措并舉,大力幫扶。在政策支持方面,福建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推動落實稅收優惠、人身保險、裝備提供、業務培訓、政府購買服務等支持措施,搭建社會組織、志愿者等社會應急力量參與的協調服務平臺和信息導向平臺;完善救災捐贈組織協調、信息公開、需求導向等工作機制。 福州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福州市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加強對社會應急力量的支持和保障,設立應急救援專項補償資金,對社會應急力量和企業應急救援隊伍無償參與突發事件處置中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法依規予以適當補償。 在保險支持方面,福建省減災委員會推廣了南平市自然災害公眾責任保險經驗做法。該市將災害信息員、搶險救援人員納入自然災害公眾責任保險保障重點,對因搶險救援造成人身傷亡的,最高賠償限額提高至80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