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好“三個如何”創造幸福生活
2022-06-13 08:43:3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周冬 作者:卞軍凱老人在軍門社區長者食堂內用餐。 東南網6月1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通訊員 彭輝 曹燕)“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這副懸掛在福州市鼓樓區南街街道軍門社區門廊上的對聯,無聲訴說著習近平總書記對社區工作的關懷、對人民幸福的牽掛。在福州工作期間,他曾兩次來到軍門社區調研。 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軍門社區。考察中,他作出了“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近年來,軍門社區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創新為抓手,不斷創新社區治理模式,讓居民群眾更方便、更平安、更幸福,把社區變成一個安居、友愛、和諧、歡樂的宜居家園。2018年,民政部向全國推廣“13335軍門社區工作法”。 昂起黨建龍頭,筑牢社區工作的根基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軍門社區,驗證了這條真理。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三次來到軍門社區,每一次我都歷歷在目。”軍門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丹回憶說,1991年初,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第一次到軍門社區調研時,詢問“居委會是否有黨支部”,當聽到“沒有”的回答后,他叮囑說“居委會要成立黨支部”。 就在這一年,福州市委實施黨的“堡壘工程”建設,大力筑牢基層組織根基。到了下半年,軍門社區在全市居委會中率先成立黨支部,由此開始了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不懈探索。 1995年4月,習近平再次來到軍門社區調研時,看到了從內到外煥然一新的面貌:社區辦公場所從低矮破舊、褙著報紙的木板房,搬到了寬敞明亮的安泰中心;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居委會為群眾辦成了一件件實事,墻壁上的錦旗多了起來。 “他看到軍門的變化很高興,送給我們一副對聯:昔日紙褙軍門前,今日文明一枝花。”林丹說,這14個字既是對軍門社區昂起黨建龍頭帶動社會治理的肯定,也是對社區工作者扎根基層、造福群眾的鼓勵與期許。 多年來,軍門社區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道路上昂首闊步,勇探新路。2010年起,發端于軍門社區的“135”城市社區黨建模式獲得全國推廣,成為遠近聞名的黨建工作品牌。大黨委兼職委員制度、社區黨員聯系卡、黨員義務十大員、黨員代理服務制……一系列創新舉措,聚集了服務群眾的社會合力,讓黨徽在軍門社區愈發閃亮。 2014年11月1日,軍門社區再一次迎來了受人敬重、讓人倍感親切的老朋友。這一天的傍晚時分,習近平總書記深入軍門社區考察,他走進居家養老服務站、“4點鐘學校”和居民家中,與大家握手交談,向社區居民問好,祝他們日子越過越幸福。 此時,軍門社區已成為一個以黨建創新推動社會管理工作的模范社區。習近平聽取網格化管理和社區黨建工作介紹,肯定他們的工作有創新、有特色。“我向習近平總書記匯報說:當年您第一次來的時候,還沒有黨支部,現在已經從支部發展成黨委了。”林丹回憶說。 習近平指出,社區雖小,但連著千家萬戶,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社區的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天天同居民群眾打交道,要多想想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萬戶切身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習近平總書記對社區黨建工作的重視一以貫之,造福人民群眾的情懷始終如一,鼓舞著我們以更大的勁頭做強黨建、創新治理,不斷為群眾增添新的幸福。”林丹感慨地說。 目前,軍門社區68座樓院均建立了樓棟黨小組、物業公司、網格員、樓組長等多方聯動的治理機制,引進了品牌物業開展長效化、精細化管理服務,居住環境得到全面提升。去年,軍門社區花了幾個月時間,精心推出了近鄰黨群服務驛站,為居民提供“四史”宣傳教育、議事懇談交流、閑置物品置換、志愿積分兌換等六項服務,打造出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組織活動新陣地。 黨建給力,治理有序。南營小區準備安裝電動汽車充電樁,卻因為一些居民的不解而受阻。這時,小區黨支部的黨員居民主動站了出來:“這是為小區居民提供便利的大好事,我愿意讓出家門口的位置,先裝上充電樁。”有了黨員帶頭示范,充電樁項目很快取得了進展。 這份“紅色力量”,從軍門社區不斷向外傳遞,催生出越來越多的“紅色治理”創新探索與收獲。 為進一步強化黨建龍頭對基層治理的引領作用,鼓樓建立了“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組織架構,使黨的建設入網進樓。在疫情防控中,鼓樓區直部門和各街鎮機關1032名黨員干部下沉網格,組成345支黨員先鋒隊、黨員服務隊、黨員突擊隊,助力“無疫小區”創建。 放眼整個福州,“紅色力量”全面下沉。福州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級黨群服務中心,帶動全市建成2000多個區域性黨群活動服務中心、1萬多名在職黨員進社區報到……黨的組織、黨員干部深入社會治理的“神經末梢”,為群眾解決最急迫的難題,為提升基層治理水平挑起了最重的擔子。 提升幸福感,書寫“三個如何”高分答案 軍門社區居委會成立于1952年,是全省較早成立的居委會之一。如今,與擁有鱗次櫛比高層住宅和大面積綠地的新建小區相比,軍門社區顯得“老”了,難免出現了停車困難、公共設施老化、各類管線不完善等老舊小區常見的問題。 但軍門社區居民的幸福感,卻又實實在在:居民劉秀彬要打印社保參保憑證,她在社區服務中心的“e福州”自助服務終端就可以完成,省時省力又省心;居民陳芳下班后要買菜做晚飯,她不需匆忙趕往菜市場或者超市,因為她回到社區后,路邊有一臺智能保鮮蔬菜柜等著她,里面有魚丸、肉燕、鮑魚、果蔬等各類農特產品可供選購…… “我們雖無高樓豪宅,硬件也比不上那些新建的社區,但我們這里是聞名遐邇的模范家園。”居民鄭祖平的話語中,流露出滿滿的自豪。 幸福感、自豪感,來自于軍門社區對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如何”重要指示的全面貫徹落實。 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 走進軍門社區服務中心,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為群眾辦事的一排窗口。這里,既有醫保服務、退役軍人服務、律師進社區服務等人工座席,也有輕觸屏幕就能自助辦理業務的“e福州”服務終端,水電氣繳費等33大類140多項業務都可以“一站式辦理”,“線下+線上”給群眾帶來辦事的便利。 軍門社區還建立了“智慧社區信息化平臺”。“一般性事務都能‘智慧’辦理。比如,可以自助報警的燈桿、智能垃圾分類箱、智能鼠類檢測儀等等。”穿著藍馬甲的社區網格員林美容,在巡查時發現井蓋破損等問題后,隨即用手機上報,很快就能得到反饋、解決。 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 2015年起,軍門社區在每月10日舉行“居民懇談日”活動,打造暢通居民訴求的新平臺。每到“居民懇談日”,林丹都會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居民群眾代表等,共同協商討論社區治理問題。 南營巷景觀整治后,路面煥然一新。可自來水管老舊堵塞,居民要求更換。按規定,新修道路5年內不能破開,怎么辦?林丹將問題帶到“居民懇談日”上,邀請居民代表和自來水公司、建設部門人員等進行商議,現場決定“特事特辦”。5天后,新水管修好,群眾喝到了放心水,連連點贊。 此外,軍門社區還不斷增加居民訴求渠道,設立社區書記、主任信箱等,與黨員、居民一起破解了停車難、老舊樓體電梯安裝、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等居民關心的問題。問題件件有回音,大家都是“有事找社區”。 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軍門社區的長者食堂里,3位老人吃完了午飯,興致勃勃地圍著一張桌子玩紙牌。“我92歲,他們倆分別是88歲、80歲。”年齡最長的林瑞珍老人慢條斯理地告訴記者,他們在長者食堂每天吃兩餐,菜品每天不重樣,口味很適合老人家,端午節有粽子,過生日能吃上太平燕,除了雙休日,老人們天天來,下大雨都擋不住,吃完飯打打牌,每半小時散步活動一次,“很幸福啊”。 長者食堂隔壁,是由“四點鐘學校”升級而來的福州市第一家公立少兒托管機構——軍門社區少兒托管中心。“很多雙職工家庭的家長,面臨著中午、晚上孩子接送、就餐的難題,所以我們提供午托、午傍托、午晚托等服務,有幾十個孩子在這里吃飯,家長可以晚上8點來接他們回家。”傍晚時分,廚房里洗菜的阿姨告訴記者,這里還開辦了硬筆、毛筆書法等公益課程。 去年10月,軍門社區成立了社區法官工作室及家事巡回審判法庭,就地調撤家事糾紛。半年多來,用“話家常、聊事理”式的調解方式,巧斷90多起家事矛盾糾紛,讓家庭更和睦,社會更和諧,生活更平安。 “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個如何’重要指示,是我們實施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行動指南和巨大動力,也是居民群眾獲得幸福感的源泉。我們將緊緊圍繞‘三個如何’,以更大力度、更新舉措不斷加強社區黨建,為社區治理凝聚更大合力。”林丹說。 打造“軍門工作法”,引領治理創新的潮流 答好“三個如何”的治理實踐,讓軍門社區繼“135”城市社區黨建模式后,又一次創造了治理創新的新品牌——13335軍門社區工作法。 “所謂‘13335’,就是堅持一個主心骨即黨建引領,健全‘政府治理、居民自治、社區共治’三項機制,搭建‘社區工作、社區訴求、社區服務’三個平臺,強化‘隊伍、設施、經費’三項保障,打造‘安居在社區、友愛在社區、和諧在社區、歡樂在社區、幸福在社區’的‘五在’社區。”林丹介紹說。 2018年,在全國優秀社區工作法征集展示活動中,“13335軍門社區工作法”被作為“1號方案”,由民政部向全國推廣。 軍門社區所在的福州鼓樓區,被民政部列為第三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該區以打造現代化國際城市“最美窗口”為目標,全力奔跑在社區治理創新的“第一方陣”。 2019年8月,鼓樓區依托“鼓樓智腦”數字化、智慧化平臺,在全國率先建立“一線呼叫、一線報到、一線處置”的社會治理新機制,賦予基層由下至上的“呼叫權”“考評權”“監督權”,倒逼上級部門、相關單位“沉”下基層、解決問題、化解隱患,形成多方聯動、攥指成拳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比如,“一線處置”設置了“黨員進網格”模塊,1300多名機關黨員不定期入網巡邏,幫助基層街道、社區及時發現和反饋治理難題。 “天盛小區外的安泰河木棧道破損,存在安全隱患!”日前,鼓樓區委組織部黨員劉旭威在巡邏時,將發現的問題拍照上傳“鼓樓智腦”。很快,訴求件被智能分發到南街街道指揮分中心。由于涉及的事項街道無法自行處理,“一線處置”機制第一時間啟動,“呼叫”福州市水務集團到現場處理,不到2小時就消除了安全隱患。 治理的效能如何,關鍵看有沒有解決實際問題。鼓樓區提供的數字顯示,截至目前,“一線處置”指揮中心已呼叫部門2.3萬多次,100%得到有效響應,群眾滿意度達96.96%。 5月20日,鼓樓區召開社區工作大會,從社區黨建、社區治理、社區服務、保障機制、工作合力、考評體系等6個方面提出創新社區治理措施30條,號召69個社區各顯神通,努力實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治理創新,積極打造社區治理的“鼓樓樣板”。 在軍門生根,在鼓樓發芽,治理創新的種子,已經在福州市乃至全省破土萌出,茁壯生長。 2021年,福州入選全國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地區,出臺《推進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建設工作方案》,選定11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試點社區。今年,福州計劃再打造22個試點社區,力爭2025年年底前,全市城區80%以上社區實現一刻鐘便民生活圈覆蓋,推動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更好造福人民群眾。 “我們要秉承弘揚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的重要理念,聚焦群眾最急迫的需求,做好社區建設和管理,持續提高品質、完善功能,讓社區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福州市領導說。 近年來,福建加快構建黨建引領、多方參與的社區治理機制,先后出臺加強完善城鄉社區治理、加強居委會建設等10余項政策措施。全省1530個街道社區全部建立黨組織,省委出臺《關于開展機關事業單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為群眾服務工作的意見》,推動機關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服務群眾。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創建活動,確定了福州市臺江區等8個省級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目前,已圓滿完成各項實驗任務,帶動全省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走向全國前列。治理創新的滾滾潮流,正在為八閩女兒帶來更加長久的幸福、更高品質的生活! 記者手記 強主力 聚合力 促活力 福建日報記者 卞軍凱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社區是城市的最小單元,是群眾生活的家園,社區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著人們的幸福指數。要讓人民生活幸福,強化黨組織、黨員的主力軍作用,特別重要且十分必要。 牢記囑托,軍門社區始終將黨建引領作為社區治理的第一要務、最強動力。成立黨支部之后的短短20多年,這個社區一步步躍升為獲得“全國文明單位”等180多項榮譽的基層先進典型。這里的黨組織不僅發展壯大成為包含15個支部、18個黨小組的社區黨委,而且創造了全國推廣的“135”城市社區黨建模式。 提高社區治理能力,還要在黨旗下匯聚合力。時代快速發展,給社區治理帶來了諸多新課題。老舊小區的公共服務需求如何保障?新建小區的多元化訴求如何解決?疫情防控等重點工作如何做到嚴格有序……解決這些問題,單靠社區工作人員注定難以為繼。這時就應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和動員作用,充分調動社區內居民、機構的能動性和社會資源,共同為社區治理貢獻力量。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軍門社區以黨建為抓手,通過共建聯盟單位、社區黨委兼職委員等創新機制,匯聚了四面八方的治理合力,才能破解老舊小區形形色色的難題,為居民提供長者食堂、托管中心等多種多樣的服務。實踐證明,眾人拾柴火焰高,只有集眾智、匯合力,才能有效提升社區治理效能,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城,所以盛民也。作為城市的細胞,組成社區的主體是居民。“小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要提高社區治理水平,離不開居民的支持與參與。他們既是受益者,也是評判者,社區治理的目標,必須與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頻共振。如果居民都抱著“各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那么社區環境極有可能江河日下。因此,社區治理中必須樂于傾聽居民提出的意見,勤于組織居民參與的活動,善于運用居民貢獻的智慧,將群眾的美好愿望和積極性,變成推動社區治理蓬勃向上的活力、動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基層,要不斷夯實基層社會治理這個根基。邁步新時代,我們要以軍門社區等典型示范為標桿,沿著習近平總書記關心關懷基層社區的足跡,答好“三個如何”等社區治理必答題,讓群眾生活的社區,成為幸福人生的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