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 | “閩寧模式”:一個國家隱喻
2021-01-25 11:18:39? ?來源:學習強國 責任編輯:柳綠 我來說兩句 |
23集電視劇《山海情》在五大衛視和視頻網站同步上線以來,受到廣大受眾的熱烈追捧,收視率一路攀升,掀起了新年以來扶貧劇的高潮。 綿延二十余年的閩寧對口協作,有著許多值得大書特書的動人故事。如何講好這個故事,《山海情》成功進行了富有意味的個體與國家、民族的國家敘事,以平民的視角切入,將國家敘事以最富有生活質感的樣貌呈現,讓國策與現實焊接,角色與觀眾共情,不僅讓受眾身臨其境地感受脫貧攻堅戰的艱辛,同時也深切地體悟到總書記提出并推動的“閩寧模式”的遠見卓識和英明決策。 20世紀90年代的中國,東南沿海抓住改革開放的歷史機遇,市場經濟迅猛發展。而在遙遠的內陸寧夏,卻還有許多連飯都吃不飽的貧苦農村,有的地方窮到幾個兄弟合穿一條褲子。為了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政府提出了“吊莊移民”的政策,將大山里的村民搬遷到銀川附近的平原上開荒拓土。 《山海情》還原了大西北一個極度貧困地區的蛻變歷程,生動演繹了國家政策帶來的人們命運的轉變,帶來一個地區、一個族群命運的轉變,從某種意義上說,“閩寧模式”——更像是一個國家隱喻,它形象地闡釋了個體與國家、民族的依存關系,個體發展在群體發展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發展空間。中宣部曾向全社會發布了“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的先進事跡,并授予“時代楷模”的光榮稱號。《山海情》以他們的先進事跡為藍本,成功地塑造了以脫貧帶頭人馬得福和援寧干部陳金山為代表的這一群體,真實再現了他們在閩寧扶貧協作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生動刻畫了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人成長,全劇自始至終貫穿國家敘事的這條紅線,劇中既有粗獷濃郁的“西北風”,又有包容開放的“東南風”,在兩種文化的交融交匯中描繪出社會主義大協作、大發展的美好圖景,彰顯出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優越性,這就是《山海情》這部熱播劇最為成功也最為打動人心的地方。 荒漠的戈壁灘、漫天的沙塵暴已成為往事,閩寧兩地人民在艱苦歲月中結下的深厚友誼將成為美好的回憶。從西海固走出來的人們,沒有忘記他們的初心,在這片更肥沃的土地上,他們將互相砥礪,攜手前行,共同走上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的康莊大道。 (作者系福建省電視藝術家協會原副主席)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