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我想通過科創,讓學生看見未來的樣子”
2020-01-03 15:50:0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楊利,泉州七中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師。以自身強大的學習內驅力和深入骨髓的熱愛,率先在全省學校開展科創教育。問題驅動、教師引動、多元互動、學生主動“四動”教學法,針對中學階段構建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軟硬件結合,課內與課外并重,校內校外同步,把課內知識和社會需求連成一片。主編《機器人本體制作和編程實踐》和《機器人研究與實踐案例》兩套教材,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在研發“做中學”理論的指導下,對歷年各級創新大賽和機器人競賽學生研究課題進行系統分析,研究開發科技創新和機器人系列校本課程,形成由豐富案例構成的完整課程體系。將現代自主編程技術與閩南傳統文化技藝完美結合,承傳光大“非遺”產品。獎項有80多項申請了國家專利,成為全國中學唯一“創新之星”學校。 “我想通過科創,讓學生看見未來的樣子” 東南網1月3日訊 (福建日報記者 王敏霞) 2019年11月初,泉州七中的老師楊利再次帶隊出發,去北京參加第19屆“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 楊利已經記不清了,這是他自2001年從事科創教育以來的第幾次出發。18年間,全省曾經和他一起帶隊的參賽老師,幾乎都換了崗位,他卻樂此不疲,堅持到今天。 他選擇繼續堅持,除卻頻頻帶領學生在國內外賽場摘金奪銀的榮光,更深沉的原因,是對科技的熱愛和最初的教育理想。“我想通過科創,讓學生看見未來的樣子。”楊利說。 從一名普通的物理老師開始,楊利通過自身強大的學習內驅力和深入骨髓的熱愛,從零開始,在全省率先開展科創教育,并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系統的科技教育理論,總結出“四動”教學法,成為泉州七中科創教育的一張名片、全省科技教育界的中堅名師。在去年,楊利成了全國模范教師。 一套樂高開始 創辦車間式機器人工作室 在福建,提起科創教育,總會想到泉州七中。而在泉州七中,講到科創教育,第一個提到的一定是楊利。 楊利的科創教育之路,始自一套樂高。2001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楊利來到泉州七中擔任物理教師。次年適逢全省在中學試點建設機器人工作室,泉州七中名列其中,科技愛好者楊利就被點名擔起了這項任務。掛牌以后,領取了一套樂高,楊利就開干了。 機器人教育,如今炙手可熱,但在18年前,還只能在迷茫中摸索。萬事開頭難,但萬事就怕認真。承擔著日常大量教學工作的楊利,利用業余時間,拿出“鉆”勁,學編程、啃定理,研究組裝、摸索實操。“多少個夜晚,他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到深夜一兩點。”妻子都覺得他入魔成癡了。全身心的投入,換來了漂亮的起步。2004年,首次參加全國科技創新大賽,他就拿到了二等獎。 在人工智能對很多人來說還是概念的時候,楊利就敏銳地意識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更意識到創新思維、創新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意義。 鉆研愈深,實踐愈多,那套包含著成品軟件的樂高,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楊利向學校申請了位于綜合樓頂樓的閣樓,他要建立一個七中自己的機器人工作室。在這間四面透風,臺風天會漏雨的簡易搭建房中,卻有著讓專業的軟件專家都驚嘆的實驗原料。一面墻高的零件柜,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格子,每個或大或小的抽屜中,裝著規格不一的螺絲、各式各樣的電器板和機電元件。 “創新必須要從最基礎開始,從最源頭著手。”楊利說。這些楊利一手從網絡上搜羅的小小元件和那些編程源代碼,越來越散發出巨大的魔力,激發出同學的好奇心和創造力。這間簡陋而又擁擠的工作室,成為很多學生課余最愛待的地方。“這是我周末最愛來的地方,一待就是一整天。”高二學生張羽田說。 從基礎原理入手,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從電子元件開始,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在學中做,在做中學,用新方法新理念,推動科技教育創新,成為楊利這些年來執著的追求。 為了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動手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楊利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四動”教學法,指導學生參與科技創新與機器人社團活動。他主編了《機器人本體制作和編程實踐》和《機器人研究與實踐案例》兩套教材,達到國內先進水平。楊利在研發的“做中學”理論的指導下,對歷年各級創新大賽和機器人競賽學生研究課題進行系統分析,嘗試跨越和創新,進行科技創新和機器人系列校本課程研究開發,經過多方試驗探索,給出豐富案例進而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如《機器人制作》《Visual Basic與機器人通訊技術》《8051單片機C語言》《機器人智能移動平臺開發》等自主開發的系列模塊。其中《問題討論式——科技類課程的可行選項》作為“十一五”全國機器人教育課題研究結題,還獲得優秀成果一等獎。 “四動”教學法,即問題驅動、教師引動、多元互動、學生主動,是楊利針對中學階段構建創新人才教育培養模式問題的有效解決方法。他主張軟硬件結合,課內與課外并重,校內和校外同步,把課內知識和社會需求連成一片,以任務驅動方式消除只重其一的片面性,激發了課程的張力和學生的創造力,為教育科技創新實踐和產業銜接提供了方向性指導。 科創教育做底 融閩南文化承傳家國情懷 2061年,哈雷彗星再次光臨地球時,來自星空深處的機器人樂隊帶著奇異的樂器,經過漫長的星際旅行,來到我們這顆藍色的星球,帶來一場心靈交互的演出。 機器人操作提線木偶會是什么樣子?當未來創意科技和本土傳統文化融合,除了有趣,會有更多的孩子愛上這樣的非遺文化,自覺承傳。2014年,由楊利指導、泉州七中學生陳思堯制作的《可編程的人機互動木偶項目》在第29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榮獲一等獎。提線木偶是泉州的藝術瑰寶,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結合了科技創新的作品,不僅能根據旋律自動表演,植入繁榮芯片還可以記錄大量的曲目和動作,可以通過傳感器記錄下老藝人的表演動作,實現了閩南傳統文化技藝與現代自主編程技術的完美結合。 這些作品,不僅以卓越的人工智能設計贏得國內外專家的一致稱道,更在世界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中一路過關斬將,摘取到創意賽國際金牌。 “泉州七中是一所有人文底蘊的學校,就如同我們的校訓‘愛國、感恩、勤奮、卓越’,因此我們的老師同學耳濡目染,都有著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人文情懷。”泉州七中校長莊月芳說,科創教育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應該是溫暖的,有力量的。 人文底蘊、科技素養兼具,不僅是泉州七中科創作品屢獲大獎的原因,更是其科創特色教育的內核所在。近些年來,泉州七中在科技創新與機器人競賽中,獲國際金牌2枚,全國金牌21枚,省級以上獎牌總數居全省前列。在這些獎項中還有80多項申請了國家專利,泉州七中成了“全國科技教育創新十佳學校”、“全國專利試點學校”和全國中學唯一的“創新之星”學校。 育人之人,應該充滿引導力、生命力與創造力。在學校老師的眼中,楊利不僅是教學標桿,更是一個科技暖男。他看到老師每逢考試測驗都要數試卷,就自己鉆研發明了自動數卷機,給同事們極大的便利。 而在楊利指導的獲獎作品中,皆充滿了實用巧思和人文創意。管道機器人,可以在各種管道內行走,自如伸縮,除污、消毒、檢測等系列作業輕松完成。洗頭機器人,可以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及時服務。 這些作品考驗的不僅是創意和能力,更是耐心和細心。2012年,在第12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由楊利指導的“類海蜇運動探測體仿生機器人”奪得高中創意組一等獎第一名。主創學生李燦昭回憶起創作過程,印象深刻。“上千個零部件、幾十頁的源代碼,還有七只試驗的‘殘骸’在倉庫里。”李燦昭笑著說,沒有教科書可參考,也沒有經驗可循,全部靠兩人平時日常生活中的積累和楊利老師的幫助。 “科創教育,不僅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思考力、創新力,還可以讓他們學會堅持,學會永不言棄,學會溝通,學會感恩……”在楊利看來,這是他堅持多年從事科創教育的最大成就感所在。而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對科學如癡如醉,看到自己的學生在國際舞臺侃侃而談,看到自己的學生各具特長成為創新型人才……他越來越篤定,科創教育已經成為學生提高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成為挖掘學科興趣和開展生涯規劃的重要途徑。 在楊利的帶動下,泉州七中不僅成立了科技創新發展中心,科創教師團隊也在逐步壯大,創新教育正在更深刻地融入學科教學中去,并從學校計算機房、機器人工作室和各學科實驗室走出一批又一批創新型人才。 “創新教育和特色課程已成為泉州七中學子挖掘學科興趣特長和開展生涯規劃的重要途徑。”泉州七中校長莊月芳說,楊利和七中老師們對科創教育的未來遠見認知,以及學科的精鉆實踐,正在將七中未來的“創新教育”帶入一個新的視野和天地,給孩子未來的學習生活帶來無盡的遐想和希望的世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