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省與商業自救 在受訪業者看來,閩南鄉村戲曲市場處于一種相當矛盾的狀態——市場并未式微,傳統民俗信仰支撐著穩定的消費需求;但它的消費者,又并不在乎戲的好壞,請戲更多是一種不得不完成的傳統儀式。其結果是,市場競爭失范,劣幣驅逐良幣。 因此,要真正復興鄉村戲曲市場,需要文化傳承上的自省與商業秩序上的自救。 “當務之急,要重點加大對請戲的紅白理事會、廟宇管理者、老人會、農村鄉民進行專業性指導,引導他們鑒賞薌劇和明辨良莠劇團,促進能夠根據藝術水準合理定付戲金的良性市場的形成。”康志星表示,進一步重視藝術普及,培養壯大鄉村戲曲市場的受眾基礎,提升公眾藝術鑒賞能力,是戲曲進農村的要義之一。 在這方面,龍海早有所嘗試。投資千萬元建設農民戲館,搭建薌劇常態化演出平臺;舉辦免費薌劇職業中專班,為民間劇團輸送演藝人才;向社會公開有償征集劇本,免費提供給民間劇團使用;制作20曲《龍海薌劇名段鑒賞》音樂MV,并入選中華歌庫;匯聚全市民間劇團,在近一年短時間內完成“百團匯演”…… 在這樣的培育下,票友與年輕戲迷社群逐漸形成并不斷壯大。作為薌劇發燒友,1996年出生的陳志偉組建“龍海市薌劇戲迷微信群”,群成員將近200人。在這里,他定期發布本地薌劇團的演出動態、路線和劇照信息。線下組團騎著單車追戲,線上討論演出效果,已成為他們的生活方式。 同樣,詔安也涌現出了潮劇票友群體。由戲曲愛好者聯合發起的詔安八街劇團,發端于上世紀50年代,如今再度唱響。“我們的團隊由退休老人組成,全團38人,年紀最小的48歲,最大的82歲,每周排練兩天,不定期下鄉演出。”團長沈巧香說。 重構鄉村戲曲市場商業秩序,同樣被有識志士積極實踐。 “比如,探索設立民營劇團發展基金,用于獎勵優秀劇團。對民營劇團試行年檢評級制度,通過考核評審形式,對劇團進行評星定級,實行評估分級、獎優罰劣制度,嚴把舞臺演出質量關。對于違反注冊許可規定、演出劇本低俗、藝術質量低劣的劇團,嚴格執行考核淘汰制。”康國星認為,除了外部監管,民間劇團內部也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規范,“比如在演員規范上,要與演員簽訂《勞動合同》,內容需涵蓋承擔角色、演出量、保險項目和時間起止。” 康國星同時主張,探索由大型集團公司控股或民營劇團聯合成立股份制公司,并統一規定演出任務、業務聯系、戲金定價、演出調度、劇本選定、演員調轉,從而避免中介的盤剝、劇團過多,以及劇團之間的不正當競爭。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