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河挺秀橋段美景 林阿玲 攝 東南網龍巖12月13日訊(記者 闕小琴 通訊員 溫連光 林阿玲)“如今,這小溪河水真的清了,水底粒粒石子清晰可數,恨不得下水濯足,豈能不高興?”龍巖市民詹鄞森的工作、生活都在小溪河畔。他說,過去20多年,除了春節期間能偶然見到小溪河水變清,常常都是“一江濁水向東流”。 如今,沿著龍川路濱河綠道漫步,不僅可以看到變清的小溪河,不時還能見到白鷺前來嬉戲覓食,別有一番樂趣。這一切改變得益于龍巖市今年打響的小溪河污染整治攻堅戰。新羅區副區長曾詠發說,今年初以來,小溪河流域功能達標率為100%,Ⅰ-Ⅲ類水質比例為80%,比去年同期上升40個百分點。尤其是小溪河的登高橋斷面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首次達到Ⅱ類水質。這是自1999年開啟小溪河治理之后,當地交出的最好答卷。 治理十九載,今日顯成效。近日,記者深入新羅區采訪小溪河治理背后的故事。 史上最嚴,重拳整治聚共識 小溪河流域是龍津河上游的重要支流,包含中甲溪和馬坑溪兩條支流,由27條徑流匯集而成,貫穿新羅區適中鎮和曹溪、南城街道。 “小溪河整個河道長39.8公里,流域面積224平方公里,流量小,但過去污染甚為嚴重。主要污染源有選礦廠16家、礦山企業36家,上游及沿線還有夏蓉高速擴容工程、永福至中甲二級公路等重點工程以及市政項目,加上居民生活污水、建筑棄土棄漿入河、非法采砂等?!毙铝_區龍津河綜合整治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陳家亮介紹說,小溪河流域有著較為豐富的鐵、錳、煤、石灰石等礦產和山地資源,生產建設活動頻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小溪河已逐漸不堪重負,這也是此前治理未能取得明顯成效的緣由。 今年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全面推行河長制的第一年,也是龍巖市深入實施生態環保攻堅戰役的第二年。重拳整治小溪河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必須以最大的力度、最嚴的標準、最重的處罰來抓小溪河整治!”今年年初,龍巖市委、市政府下達了“史上最嚴”的整治軍令狀:對無證的、選址不當的、安全環保設施簡陋的、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堅決予以關閉;對超標排放的企業一律停產整改,整改不到位的,特別是鐵錳超標的,堅決予以關閉;相關職能部門在整治工作中要各司其職,對“不作為、慢作為”的堅決進行問責! 隨后,新羅區委、區政府制定下發了《小溪河流域環境整治實施方案》,成立以市委副書記、區委書記為組長、區長為第一副組長的整改領導小組,各級各單位立下軍令狀,并立下整治目標:今年5月底前初見成效,6月底前水質明顯改善,8月底前基本完成,12月底前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如今,這一個個目標在推進整治的過程中,正在有序實現。 12月4日,新羅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一宗由新羅區人民檢察院提起公訴的污染環境案,經庭審,被告單位龍巖福佳工貿公司因違反國家規定,排放含猛、鋅的污染物超過國家排放標準10倍以上,嚴重污染環境,其行為已構成污染環境罪;被告人邵某、修林某對被告單位污染環境的行為均負有直接責任,其行為已構成污染環境罪,兩人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據新羅區環保局局長簡占躍介紹,2017年以來小溪河流域共對19家企業處以罰款,刑事案件移送3家,查封扣押10家,行政案件移送7家,關閉拆除企業38家,限期整改41家,有力震懾了污染環境的違法行為。 除了嚴格執法,新羅區還緊盯問題,強化整改。當下,龍巖市政府交辦的37項存在的問題已經全部整改到位,累計投入資金8464.5萬元,完成125.6萬平方米鐵錳礦山生態恢復,并完成沿線16塊廢棄礦渣點的清理整治工作。 常態治理,一泓清水得民心 十九載治理顯成效,一泓清水更是“捕獲”了無數市民的心?!皩嵺`證明,領導重視,有關部門監管到位,河道治理‘頑疾’并非無法‘治愈’?!闭槽瓷锌卣f,希望這一項成果能夠長久保持。 重拳整治之后,需要鐵腕治理保長效。曾詠發表示,11月8日龍巖市委辦、市政府辦已經向新羅區批轉《小溪河流域水環境治理常態化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建立長效機制,推進治理常態化,根本改善水環境質量。 《方案》分為工作目標、治理范圍、治理原則、工作職責、工作重點、工作措施以及工作保障七個部分。根據《方案》,小溪河流域涉及的所有污染源或潛在污染源都是常態化監管的重點。目前,小溪河流域主要污染源涉及八類共116個項目、企業或污染點。其中采礦企業36家、選礦企業14家、制砂石企業3家、其他涉水企業10家、重點在建項目9個、礦山尾礦庫15座、小型水電站6家、村莊23個。對此,《方案》要求相關部門要主動認領、主動排查,以問題為導向推進流域環境監管常態化。 “《方案》要求籌建小溪河流域監管中心,統籌河長、環保、礦管等各方面力量,用好各項政策,解決小溪河流域‘九龍治水’問題?!标惣伊帘硎?,目前監管中心已確定辦公地點,正加快相關設備設施的建設,第一批15名人員已經完成招聘并開展工作。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