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國傳統的干支紀時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稱之為端午,又稱端五、重午、重五。長期以來對于端午節起源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我們將通過梳理端午風俗歷史演變的脈絡,來探尋端午節的真正起源以及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內涵。
端午習俗歷史——從時令節日到人文節日 秦漢時期:南北風俗相融 以北方習俗為主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系上五色絲線,以保安康。圖為現代畫家王弘力所作《古代風俗百圖之掛五彩線》。 先秦時,南北風俗各異,但是五月五日作為一個“節日”已各有所側重。到秦代之后,由于國家統一,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使風俗習慣也互相融合,端午節就在南北風俗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但是,由于華夏文化自古以來以北方文化為主導,所以就目前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端午風俗還主要是避惡。早在《夏小正》中已有“是月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而《風俗通》中記載漢俗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系于臂上,稱為“長命縷”,或稱“續命縷”、“五色縷”、“朱索”等名。據說用它可以驅瘟病,除邪、止惡氣。《后漢書˙禮儀志》記載,漢代五月五日時,“以朱索五色為門戶飾、以止惡氣。”《事物原始》中認為印五色就是桃印。那時桃印長六寸,寬三寸,五色書文,懸于門上,與后世懸符避邪十分近似。由于陰陽五行學說流行,神鬼迷信觀念滲透很深,因此,端午作為惡月惡日,并無節日的情趣,而是以驅邪避惡為主。用五色縷、五色桃符也說明與陰陽五行學說有關,以五色代表五方,黃為中央,屬土;青屬木,主東方;白屬金,主西方;黑屬水,主北方;紅屬火,主南方。這種五行主五色學說已深入到人們生活領域。而五色絲縷、五色桃印看來雖小,卻有驅鬼避惡的神奇力量。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