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字有“初始”之意,而按照中國傳統的干支紀時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稱之為端午,又稱端五、重午、重五。端午的別稱很多,五月五日古人有以蘭草湯沐浴的習俗,所以又叫“浴蘭節”。道教又稱此日為“地臘節”。唐宋時此日午時為“天中節”,所以它又稱端陽、午節。明清時北京人還稱其為“五月節”或“女兒節”。在本文中,我們將通過梳理端午風俗歷史演變的脈絡,來探尋端午節的真正起源以及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內涵。
|
端午節起源何時——先秦時期 屈原之前 |
長期以來對于端午節起源眾說紛紜,說法不一,至今仍爭論不休。就目前來看,關于端午節起源的主要觀點有四種:一是流行久遠的傳統觀點,依據南朝梁人吳均的《續齊諧記》及宗檁《荊楚歲時記》,認為端午節起源于紀念屈原;二是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是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節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兩篇論文中詳細論證了他的觀點;三是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惡日(見張心勤《端午節非因屈原考》);四是說端午節源于夏至(詳見劉德謙《“端午”始源又一說》)。
從中國節日風俗發展形成過程來看,以上諸家觀點皆有一定道理。但是,端午節作為一個風俗活動內容豐富的傳統節日,在追溯其風俗活動起源時不能只注視某一側面而以偏概全。中國古代,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在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人們生活相對囿于一個狹窄的天地,風俗也自會因時因地而異。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各地風俗在相互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一些特定的、具有全國普遍性的節日風俗。因此,考察端午節起源應綜合多種因素。
端午節風俗形成可以說是南北風俗融合的產物,隨著歷史發展又注入新的內容。龍舟競渡之俗起源于南方,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皭喝铡逼鹩诒狈?,注入夏季時令風尚,附會以紀念屈原逝世而最后形成。
南方:起源于吳越民族舉行龍圖騰崇拜活動的節日
中國古代龍舟,南宋李嵩《天中戲水圖》(局部)
端午節一項重要節日活動是為紀念屈原的“龍舟競渡”。但龍舟競渡的習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經存在。《事物原始》引《越地傳》云:“競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踐,今龍舟是也?!奔词乖谇救说脑娮髦?,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競渡的風俗來。如《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鼻说倪@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乘著“舲船”順沅水而上,船槳齊劃沖擊著層層波浪,清晨乘船從枉楮出發,晚上就可留宿辰陽。這種眾槳齊劃的輕快小船正是競渡風俗的一種反映。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論文中考證認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他們不僅有“斷發紋身”的風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競渡習俗的由來。此說頗有一定的科學性。但是,龍舟競渡作為水上的競技活動,不僅僅是越人的習俗,而且其他民族也有此俗。一九三五年在河南汲縣山彪鎮戰國墓葬中出土的鑒,一九六五年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戰國時“嵌錯賞功宴樂銅壺”上,都有競龍舟的圖案。龍舟競渡的時間也不盡相同。所以清代大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競渡不獨(端)午日也,今江浙間多用春日,疑非本意?!钡强傮w來看,龍舟競渡是以沅湘一帶為中心的南方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