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黎村村民廖先花解碼“致富經” 在建寧縣里心鎮上黎村,越來越多的村戶在這個曾經的紅色革命鄉村撐起了自己的一片天,書寫了各自的致富夢想。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里心鎮上黎村黨支部立足區位優勢,依托傳統產業,把發展方向聚焦在現代農業、電商產業、鄉村名宿觀光旅游等新興產業,探索出了一條現代農業經濟發展模式,讓更多村民拿到了致富的“金鑰匙”。 從打工妹到農村致富帶頭人 當過打工妹,開過小飯館,撲摸滾打多年的42歲上黎村村民廖先花覺得“必須學到一技之長,一門養家之道。” 2012年,返鄉的廖先花看中了茶樹菇干經濟效益好,市場前景廣闊的特點,決定利用上黎村群山環抱、水質清冽的自然優勢做活菌菇種植產業,帶著鄉親一起致富。 做種植業光有蠻勁可不行。廖先花深諳,要發家致富就要會打“技術牌”。村里黨支部看她愛學習肯鉆研,就通過縣、鄉、村三級專業技術培訓班對她的種植基地進行技術指導,并后期由專家跟蹤。 嫁接了高新農業技術的廖先花的種植基地,生產效率實現了大幅提高。“引進了先進的農科知識后,基地產量也從之前的4萬袋發展到現在的15萬袋,每年可產鮮菇6.7萬斤,僅此一項一年就可增收16萬元。”廖先花臉上掛滿了笑容,“如果遇到四五月收成的高峰期,整個團隊需要連續‘作戰’,一個星期好幾個晚上都沒能睡上覺。大家都笑說:采菇就像采錢!” 從基地技術支援,到政策扶持助力,處處都可以看到村鎮黨支部幫扶廖先花的身影。作為村里的黨員信譽示范戶,廖先花每年可獲得村婦聯無息貸款5萬元,信譽黨員低息貸款10萬元。“黨和政府的資金、技術幫扶是我們村戶最強大的后盾,讓我們敢闖出一片天,生活奔上小康路。”廖先花說。 給技術、給資金、給平臺是廖先花的菌菇基地自信前行的底氣。接下來,她計劃成立菌菇合作社,告別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尋求“抱團發展”。“只有實現種植菌菇規模化,才能提高基地種植效率,我們的品牌才能走出大山。”廖先花說。 同時,廖先花還認領了創業致富崗,通過積累的種植經驗幫助周邊的農戶種植菌菇,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廖先花說:“一個人掙到錢不算夢想,帶動全村致富,才是真正實現了夢想。”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