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8月26日電(王雄)8月26日,羅應民來到自家的溫室大棚里,看到一畦畦非洲菊爭奇斗艷,臉上笑開了花。 羅應民是紅色蘇區福建清流縣林畬鄉石下村村民,家里有5口人,以前一直以種植水稻和地瓜為生,年收入只有1萬元左右,“日子越過越沒有奔頭”。 前年,石下村與閩暉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提出了扶貧輪訓基地的設想,即公司在基地劃出10畝的鮮切花種植實驗區,供貧困戶實踐學習種植,企業負責“全包”,包吃包住,免費提供大棚、種苗、技術、農資、包銷產品,花卉售賣后的利潤歸貧困戶所有。 “聽說這叫‘基地孵化’模式,我們貧困戶沒有技術、沒有資金,這種扶貧模式真的幫了我的大忙。”羅應民說,幾年來,閩暉公司共帶動石下村106戶農戶種植花卉,他也是其中一戶,現在每年種花可收益5萬元左右,“日子比以前好過多了。” 像羅應民這樣通過種植花卉發家致富的故事,在清流還有很多。8月26日,記者跟隨“‘長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走進清流時,隨行的清流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廖祥初介紹說,清流是福建省最大的鮮切花生產基地,石下村花卉產業的發展是清流縣打造“花海清流”,拓展特色產業,形成新增長點的一個樣板。 位于石下村的海峽兩岸中華桂花文化園,造型各異的盆景、品種繁多的桂花樹、古色古香的收藏品讓人目不暇接。桂花園總經理藍積玉告訴記者,桂花園規劃用地1000多畝,總投資7億多元,目前已種植“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大系列130多個品種、6萬多株桂花樹。 巫生富也是石下村人,作為重點扶貧對象,村里介紹巫生富夫婦倆利用農閑時間到桂花園打工,一年下來,夫妻倆的打工收入達到2萬多元。 “企業規模大了,用工需求也旺盛,本村村民近水樓臺,可以優先到企業上班。”據石下村村主任巫文華介紹,村里的“三園一莊”--萬畝生態茶園、千畝桂花文化園、百畝蘭花精品園和龍泉魚莊解決全村勞動就業60多人,村民工資性收入就達近百萬元。 “作為老區人民,石下村傳承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老區精神,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巫文華說,2013年,石下村由于連續三年沒有村財收入,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縣10320 元的水平,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和貧困空殼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戶、42人;2015年底,石下村村財收入由2014年的0.5萬元增加到3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6920元增加到14230元,已有8戶、25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選準一枝花,脫貧一個村。石下村的脫貧,得益于清流縣巧念花卉“扶貧經”。據統計,目前清流縣鮮切花種植面積達8707畝,鮮切花總產值達2.6億元,帶動800多戶農戶參與鮮切花生產經營,直接相關從業人員2500多人,從業人員人均純收入達2.6萬元以上。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