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中華桂花文化園建成了中國首個桂花主題文化館,被中國花卉協會桂花分會授予“中華桂花文化園”稱號。2015年,榮獲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和福建省農業休閑示范基地。圖為俯瞰中華桂花園。(王雄林楷煜 攝)
新華網福州8月26日電(王雄)林畬鄉是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的“北大門”,毛澤東曾在此地寫下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不朽詩篇《如夢令·元旦》。26日,“‘長征路上奔小康’福建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組來到林畬鄉,一路所見繁花似錦,丹桂飄香,處處皆美景,革命老區新興的花卉產業令人為之傾倒。
位于林畬鄉的清流海峽兩岸中華桂花文化園是國內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桂花專業博覽園,也是第一個按品種分區域規范化種植的桂花園。桂花園總經理藍積玉說,目前全世界發現的桂花品種有160多種,桂花園內就有135種,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老桂花樹有3棵。再過一個月,桂花開時,將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光。
林畬鄉石下村是著名的閩西革命老區村,2013年,由于連續三年沒有村財收入,人均純收入低于全縣平均水平,石下村被確定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近幾年來,石下村在省市縣下派第一書記長效掛鉤的幫扶下,重點培育并發展花卉、苗木、茶葉及農業觀光休閑等新型現代農業,基本形成“三園一莊”(即萬畝生態茶園、千畝桂花文化園、百畝蘭花精品園和一個龍泉魚莊)的產業格局,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脫貧致富。截止2015年底,全村村財收入由2014年的0.5萬元增加到3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6920元增加到14230元。
選準一枝花,脫貧一個村。據介紹,目前清流縣鮮切花種植面積達8707畝,鮮切花總產值達2.6億元,帶動800多戶農戶參與鮮切花生產經營,直接相關從業人員2500多人,從業人員人均純收入達2.6萬元以上。

村美民富,石下村借力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了花卉、苗木、茶園觀光等產業觀光園。從空中看,石下村花卉苗木布局清晰,右下方紫紅色區域為苗木,左上方棚區為花卉觀光園。(王雄林楷煜 攝)

清流縣林畬鄉石下村是閩西革命老區村,曾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不到三年時間,石下村實現華麗轉身,甩掉貧困村帽子,成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圖為石下村俯瞰。(王雄林楷煜 攝)

截止2015年底,林畬鄉石下村村財收入由2014年的0.5萬元增加到3萬元,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6920元增加到14230元,8戶、25個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精準扶貧攻堅任務穩步推進。圖為嶄新的小洋房在昔日的“貧困村”上拔地而起。(王雄林楷煜 攝)

清流縣是海西最大的鮮切花種植基地和福建省最大的綠化苗木種植基地,2015年,清流非洲菊占據全國非洲菊市場份額的20%。圖為朵朵非洲菊競相綻放。(王雄林楷煜 攝)

石下村位于清流縣東北林畬鄉,與明溪縣交界,因位于一塊巨石之下而得名,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旅游資源豐富。村中有巨大的冷泉泳池,冷泉日出水總量達2.8萬噸,水溫常年保持攝氏8度到20度。圖為遠眺石下村,阡陌縱橫。(王雄林楷煜 攝)

樹齡近800年的文天祥手植桂“文相桂”堪稱中華桂花園的鎮園之寶,夏日雷雨后,更顯滄桑之美(王雄林楷煜 攝)

夕陽余暉下,中華桂花園內景分外妖嬈(王雄 林楷煜攝)

中華桂花文化園位于福建省清流縣林畬鄉,面積1050畝,現種植桂花六萬多株,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大桂花品種群,135個桂花品種,已成為國內品種最多、規模最大、桂花文化最為豐富的桂花專業博覽園。圖為航拍正在擴建的中華桂花園全景(王雄林楷煜 攝)

中華桂花文化園自成立以來,已陸續積累了一定量的收藏品,除了有樹齡近800年“文相桂”與1000多立方的烏木及兩千多方的九龍璧奇石外,還有2000盆閩江流域特有的小葉黃楊盆景與200多件的古陶瓷及幾百件的文玩古董。(王雄林楷煜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