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碳匯交易 讓綠色生態有“錢景”
2016-08-17 09:03:47? ?來源:江西日報 責任編輯:陳培源 我來說兩句 |
俯瞰贛鄱大地,一片片濃濃的綠漫過平原溝壑,這些綠,帶給江西的是一流的空氣、一流的生態環境。現在,新鮮甜美的空氣還能賺錢。國家發改委辦公廳日前通知要求,確保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實施碳排放權交易制度。碳匯,這一與國際接軌的新項目到底能給江西的青山綠水和百姓帶來什么變化?記者為此展開了采訪。 樂安首吃“螃蟹”開發碳匯項目 碳匯,是指森林吸收并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據相關資料表明,林木每生長1立方米蓄積量,大約可以吸收1.83噸二氧化碳,釋放1.62噸氧氣。林業碳匯交易市場大有“錢景”,更主要的是能為農戶與造林大戶增加收入。 在樂安縣,實驗林場首吃“螃蟹”:2014年開發出中國首個VCS國際標準自愿減排森林經營碳匯項目,2014年8月18日,樂安碳匯項目正式在廣州碳排放交易所掛牌交易,開盤僅半小時,完成5筆交易,每噸的交易價格在60元左右,上海一家企業當天就簽約“購碳”5000噸。樂安縣碳匯項目面積達11.6萬畝。有關專家計算,在未來30年,樂安項目“賣碳”收益至少有1.56億元。林場通過10%的收益分成,平均每年可獲得數十萬元的經濟收益。 與碳匯造林項目不同的是,森林經營碳匯項目是通過減少采伐量、延長輪伐期及減少火災、蟲害等措施而產出的碳匯量,這既有利于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又能創造經濟效益,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樂安項目屬國際認可森林碳匯項目,有社會責任感的個人和企業均可以在公開交易市場自愿購買。”北京盛達匯通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江西撫州分公司總經理黃年龍說?!叭珖冀灰资袌鼋⒑螅S著市場的發展和完善,江西將開發更多的森林碳匯項目進入市場?!秉S年龍還告訴記者,公司去年12月與會昌縣一家國有獨資企業簽約,共同合作開發森林碳匯項目,全縣40萬畝林地被列為開發對象,今年會昌有望“賣空氣”40萬噸,僅此一項就能賺1500多萬元。 “我省森林覆蓋率達63.1%,碳匯容量大、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好,碳匯項目潛力大,具有開發碳匯林業的良好條件。進一步強化森林經營,加強資源管護,開發碳匯項目,提高林業效益,有利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省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處處長沈豐說。 我省100多家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為確保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順利啟動,我省目前初步確定了100多家企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企業名單,涵蓋省內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行業,衡量標準是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準煤及以上的企業法人單位或獨立核算企業單位。 沈豐告訴記者,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后,國家每年都會給企業分配相應的碳排放配額,第二年履約時企業排放量超額需要到市場上購買排放權。森林碳匯項目經國家發改委批準進入交易市場后,企業可通過買入一定數量碳匯額度,抵消企業超排部分。因此說,碳匯項目是通過市場機制實現森林生態價值補償的一種有效途徑,老百姓通俗地稱為“賣空氣”。 記者采訪中發現,一些企業已經未雨綢繆。江西晨鳴紙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西電力公司、江西省機場集團公司、東航江西分公司等企業,有的已經投資栽植各類苗木,有的通過節能減排方式降低碳排放量,有的則積極開發利用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準備從碳排放交易中獲得收益。 目前,我省鼓勵企業采取市場化機制造林,給予部分政府補貼。一些企業負責人紛紛表示,即便沒有補貼公司也要投入林業,因為未來國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將逐步完善,碳匯林業大有可為。 加快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基礎能力建設 為確保2017年我省相關企業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近日省發改委印發了有關實施方案,碳排放交易市場的基礎能力建設步伐加快。 我省早在2015年底已經建立省碳交易工作協調小組,目前征選了8家碳排放交易第三方核查機構,主要對碳交易企業進行碳排放核查,為配額預分配提供數據支撐。 還有哪些地方適合開發碳匯項目,如何才能讓碳匯項目更多地惠及地方發展和群眾生產?對此,省內經濟學家認為,荒山、荒地、新造林新增的碳匯可以列入。老百姓的林地如果能夠按照碳匯交易的模式來做,他們就能得到補償;生態公益林符合這種條件的,到(碳)市場上去收益就更高。 “我省在組織林業碳匯項目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但由于林業碳匯起步時間短,仍有一些方面需要完善?!鄙蜇S說。
省林業廳有關專家認為,盡管碳匯林建設還有不完善之處,但林業碳匯發展的前景依然光明。它是目前應對氣候變化最經濟、最現實的手段,也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有效途徑。更重要的是,隨著氣候變暖威脅人類的安全和發展,建設碳匯林的生態效益,已遠遠重于經濟效益。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