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呼應的戰略協同 紅軍長征,四支紅軍部隊從不同地區、在不同時間分頭出發,最后全軍匯聚到陜北。各路紅軍的長征是一個整體,有著密切的戰略協同。紅軍先后進行了六次大的會師,每次會師都是紅軍協同作戰的結果,是團結戰斗的象征。在黨的領導下,各主力紅軍分則能密切協同,合則能統一指揮,最終取得了完全的勝利。 長征中紅軍的戰略協同,有的是在統一部署下組織實施的,有的是在戰略總意圖下,各路紅軍主動分別實施的。中央紅軍長征之前,紅七軍團奉命北上,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紅六軍團奉命西征,為中央紅軍長征探明了道路。紅二、六軍團向湘西發動強大攻勢,以吸引敵軍,減輕中央紅軍的壓力。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根據地轉移,從戰略上配合中央紅軍長征。遵義會議后,中央紅軍進行四渡赤水戰役,與之相呼應,紅四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威逼國民黨在四川的統治中心——成都。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紅四方面軍以主力向岷江地區轉移。兩軍會師后,根據黨中央決定,紅一、紅四方面軍實行混編,組成左右兩路軍,共同北上。紅二十五軍長時間與中央失去聯系,但得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后,果斷決定繼續西征北上,先期到達陜北,最早結束長征。紅二、紅六軍團(后改編為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會合后,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共同北上,在紅一方面軍的接應下,勝利到達陜甘,實現三大主力紅軍會師。 紅軍長征中的戰略協同,表現為多層次的協同與配合。中央紅軍四渡赤水作戰中,紅九軍團奉命單獨行動,牽制敵軍,掩護主力。他們不避艱險,孤軍奮戰,吸引數十倍敵軍于自己的周圍,輾轉苦戰兩個月,終于勝利完成任務。紅二、紅六軍團開始長征后,紅18師奉命留在根據地內掩護主力部隊轉移,他們與七倍于己的敵人周旋作戰,完成任務后,同主力部隊勝利會合。留在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游擊隊、陜甘紅軍、東北抗日聯軍,都以艱苦卓絕的斗爭,直接或間接地配合了長征,為長征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長征的勝利,是全黨全軍的共同勝利。 適應征戰的軍隊建設 調整體制編制,提高野戰能力。長征途中,各部隊都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整編,以適應長途轉戰的需要。整編中,一些建制單位壓縮、合并、撤銷,干部層層下放,但內部卻更加充實,戰斗力增強。紅一方面軍主力北上途中,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支隊,取消師、營兩級建制,軍改為縱隊。這支僅有7000余人的部隊,一路斬關奪隘,挺進陜北,無愧于紅軍中的精華。紅二十五軍在長征前進行整編,部隊小而精干,機動性增強,長征中幾次處于險境,都轉危為安。 加強通信建設,保障聯絡溝通。長征轉戰中,中央紅軍建立了通信團,下轄無線電營、有線電大隊和通信教導大隊。長征中,共攜帶十余部電臺,分別配屬于軍委和各軍團。四渡赤水戰役中,僅總部與各軍團間的收發電報就達300余份,由朱總司令親自簽發的電報就有200份以上。同時,紅軍充分使用有線電及其他通信手段,各部分隊之間適時組織通信站,以保證作戰指揮。為做到知己知彼,運用有線和無線通信設備對敵開展偵測偵聽活動。二渡赤水時,紅一軍團利用敵電話線進行偵聽,獲得重要情報,保證了遵義戰役的勝利。 開辦隨軍學校,培養軍事人才。中央紅軍將部分紅軍學校合編,成立了干部團,隨軍辦學。后干部團和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合并,成立了統一的紅軍大學。紅一方面軍主力到達陜北后,干部團與陜甘紅軍軍政干部學校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在此基礎上,以后成立了西北抗日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這些世所罕見的軍事學校,隨軍萬里轉戰,既是培養人才、儲備干部的基地,又是戰斗隊、工作隊和宣傳隊。 組織后勤供應,保障轉戰需要。紅軍長征是一次大規模、長時間、無后方的軍事行動,后勤物資只能在沿途籌措。長征中,紅軍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發動群眾籌措給養物資。各部隊設立了沒收、征發委員會,沒收土豪劣紳的財產,按政策向農民、商人征購、采買。戰場繳獲,是后勤保障的一個重要的來源。各部隊都制定了嚴格的規章制度,要求工作人員奉公守法,廉潔自律。紅二、六軍團頒行了《懲治貪污條例》,組織了審計委員會,開展了嚴格的審計工作。 長征中的軍隊建設,要求高度精干,高度實戰化,注重提高作戰效能。紅軍長征的總人數共20余萬人,到達陜北時,僅剩5萬余人。雖然人數減少了,但是所有部隊,都是千錘百煉的部隊。正如周恩來所說:“我們紅軍像經過了一場暴風雨的大樹一樣,雖然失去了一些枝葉,但保存下了樹身和樹根?!苯涍^長征鍛造的人民軍隊,后來成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骨干和中堅。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