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大巨頭企業紛紛涉足智能家居行業 智能家居行業或迎爆發期
□ 韋何靜 本報記者 傅江平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一個人回到家里的場景很有可能會是這樣:站在門前,房門會自動感應打開,電燈自動亮起,空調已經在下班的路上用遠程遙控的方式提前開啟了,電視機會根據主人過去喜好的記錄數據而自動選擇相應節目,夜晚來臨只需輕點應用程序,窗簾會自動合攏,電燈會自動關閉……這樣的智慧家庭場景不是科幻,不是設想,隨著智能化家電時代的到來,正在變成現實。但是中國質量報記者在調查中也發現,由于缺乏相關的消費體驗,很多消費者對智能家電既渴望又疏遠,正成為智能家電普及的瓶頸。
時尚消費風向標
智能家居并不算是個新概念,早在上個世紀,不少科普文章就為我們描繪了智能調節室溫、燈光亮度等美好場景。不過,在智能家居被提出的幾十年后,由于成本和易用性等問題,大多數人卻仍停留在“聽說過沒見過”的階段。這種情況,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發生改變。
進入2015年,人們最大的感受是,不少“云”概念的產品,化云為雨,產業落地。在不久前的拉斯維加斯消費電子展上,深圳近470家的參展企業向全球展示了目前上市的智能終端,集中應用在家庭中的場景:以顯示屏為中心,智能電視、遠程監控、教育、醫療、通訊互聯技術融為一體;家庭娛樂實現多屏共享,高音質音樂、體感游戲、人機交互等為主;看病、上課、查看交通狀況都可以實現足不出戶。這些智能家居體驗,只需手機或者平板電腦安裝一個APP應用程序就可以實現。
高通全球副總裁沈勁認為:“智能手機行業在經歷過去幾年的發展之后,雖然依然火熱,創新不斷,但它的發展速度顯然已經被即將爆發的智能硬件(家居)市場所取代,手機在未來更多的是這個大平臺中的一個控制器。”毫無疑問,對于普羅大眾而言,智能家電會成為新的消費撬動力。
引發企業角逐
移動互聯網的摧枯拉朽,正在改變人們的思考結構。
如今,智能家居宛如家居行業的一匹脫韁野馬,信步狂奔,迅猛發展,其市場潛力之大,產業前景之巨,引得眾多企業競折腰。從跳舞機器人到智能試衣機再到基于4G的車聯網技術,無論是芯片、設備還是應用企業都一擁而上。
在國內市場,阿里巴巴與飛利浦合作,推出首款智控空氣凈化器的智能產品;小米此前一口氣發布小蟻智能攝像機等4款智能家居產品;百度建立智能硬件平臺,推出百度眼鏡、百度筷搜、小度i耳目、百度影棒等智能產品;360斥資2億元進軍智能路由,即將發售安全路由器P1;華為也推出家庭智能中心,打造家庭網絡、媒體和存儲統一平臺。
去年底,國內首個智能家居產學研基地深圳成立,涉及智能家居的企業也是全面涌現。截至目前,華為已推出家庭智能中心,打造家庭網絡、媒體和存儲統一平臺,包括一系列涉及空氣檢測、紅外控制器、攝像頭、智能插座、紅外遙控燈、智能電扇等創新產品。中興去年下半年以來動作頻頻,先推出小興看看智能攝像頭高調殺入智能家居領域,又聯合知趣網推廣銷售其智能家居產品,今年二季度或推出智能安防系統。聯想也重點布局深圳,在深成立NBD部門嘗試運用互聯網思維重構全新智能產品模式。
多位業界人士認為,無論是智能硬件公司、互聯網企業,還是傳統家電生產商,在智能家居入口的爭奪上有優勢也有不足,誰都有可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在國內仍存在諸多瓶頸
據了解,智能家居包含家電、路由上網設備、照明系統、娛樂設備、健康健身設備、安防系統等多項產品,智能家居不僅是智能終端的競爭,其背后的內容、服務、云端和數據等才是智能家居能否真正發展起來的關鍵。
事實上,智能家居領域在國內仍存在諸多瓶頸,如:缺乏殺手級應用;標準不統一,包括網絡傳輸標準的不統一以及家電產品之間無法融合;仍然存在技術性問題(包括人機交互技術、云計算、大數據等)、缺乏各家電之間的互聯互通;產品價格太高;企業各自為政;產品功能相對單一,產品同質化很嚴重,功能雷同,創新不足;產品實用性差、用戶體驗差;安全隱私等問題。
在中國當前的智能家居市場上,已經有一大批國內互聯網公司,先后推出了機頂盒、路由器、WiFi插座、智能開關等智能家居產品。但縱觀市場,無論是智能化單品,還是構筑智能家居平臺和系統,大多數的所謂智能化產品,還停留在“為智能化而智能化”、“為了連接而連接”的層面,一些功能很明顯是為了傍上“智能產品”之名而設計,沒有找正用戶真正的“痛點”,營銷噱頭遠遠大于實用性,加上智能家居產品應用場景較為固定,這也導致真正被消費者接受和使用的少之又少。要解決智能家居普及的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讓每個家電智能化,二是如何讓每個家電互聯互通,形成更智能的場景。
不可否認的是,智能家居將成為家電企業下一個競爭的新戰場。在智能家居這個新硬件領域,真正可以實現產品市場規模化發展和引領市場潮流的或許還是傳統家電企業。目前傳統家電行業也正在逐步深入擁抱互聯網,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最終也將為用戶帶來更好的體驗。因此可以預計2015年或將迎來智能家居新產品集中式爆發期和井噴期。 《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