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國良
全國建材行業勞動模范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
福建省建筑材料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第十屆政協泉州市委員會委員
晉江市慈善總會永遠榮譽會長
福建華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在吳國良的辦公室,擺著很多的獎牌:全國建材行業勞動模范、影響中國陶瓷行業100人、中國陶瓷行業年度人物,以及剛剛獲得的“晉江建陶30年風云人物”……這些無不彰顯出他以及他所帶領的華泰集團,在這個行業中的領軍地位。
2014年,對于華泰集團來說也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年份。2014年5月26日,華泰集團投資的中國·黃驊港萬國(國際)石材商貿城(以下簡稱“萬國商貿城”)在河北黃驊舉行奠基儀式,標志著公司轉型升級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時隔一個月,華泰集團于6月26日在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俗稱“新三板”)成功掛牌,成為泉州首家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這些成績,是20多年努力的沉淀。
從瓷磚到陶板
20多年引領行業
1987年,吳國良和幾個親戚、好友合股籌建,興辦了第一個建材廠,當時用六孔的多孔窯生產白瓷片。兩年后,他們就投建了第二個廠,建立十五孔窯,業務不斷擴大。“當時的發展形勢良好,業務不斷擴大,但由于場地面積的局限,已經無法再擴建,因此工廠遷址。在1992年,第三個廠也建成了,并將原來的固定資產轉讓出去,得到的資金全部投入到新建的企業中,改名為晉江華盛陶瓷有限公司。后來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實現集團化,就有了現在的福建華泰集團。”吳國良介紹說。
但是每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都面臨升級的壓力。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對生活環境的要求也逐年上升,政府對環保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吳國良開始感到陶瓷行業的生存壓力,在2006年,他接觸到了陶板。
“當時我的副總從上海帶了一個小樣板回來,我就那種特殊的材質吸引住了。于是,我開始通過各種渠道了解這種產品。”吳國良說,陶板最初起源于歐洲,上世紀90年代才進入中國,中國陶板市場長期被進口產品壟斷,技術更是無法突破,“我意識到這個產品的發展前景廣闊,立刻讓公司成立了研發中心,聘請國際專業技術人員及中國陶瓷研究所的專家,以突破技術封鎖為切入點,對現有的國內外陶板生產線設備進行分析研究,吸收國外實際運用的成功經驗,攻克現實存在的技術壁壘。”
2008年,華泰集團推出了TOB陶板,不僅突破了外國對中國的技術封鎖,而且在此基礎上做出了創新,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大循環生產線,總投資1.5億人民幣,建成了全球最長的陶板生產線。企業還主導多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制修訂,擁有數十項專利,多次榮獲“省市級科技進步獎和創業獎”。
從南方到北方
轉型升級信念不變
盡管華泰旗下的產品如今已經賣到了五洲四海,但吳國良的危機意識并沒有減弱。面對這幾年房地產市場的一系列調控,他敏銳地感覺到企業必須進一步轉型升級。“作為房地產產業鏈上的參與者,政策調控肯定對企業有影響。今后房地產市場會進入一個穩定、減退的時期,我們也應該抓緊機會和大型房地產商有機結合。前幾年,我們就已經開始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和房地產商合作,而不僅僅是陶瓷建材的供應商。”
危機感和轉型升級的責任感,促使吳國良一直在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機緣巧合之下,他和河北黃驊有關方面有了接觸,通過一系列的考察了解,在2013年10月確定到黃驊投資石材產業園。該項目擬投資340億元,占地17000畝,創造年產值500億元,年納稅10億元,并且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將整合京、津、冀、晉、魯等零散的二、三級石材流通格局,打造“北方的水頭”。
“今年5月奠基,如今第一期6700畝的工業用地已經建好,大板展示區、配件區、加工區等等工業區域基本成形,11月開始進行商業配套設施建設。11月30日在北京的推介會,有500多個客戶參加,一些大企業已經率先進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吳國良說,2015年第二、三期的項目會一起啟動,進行綜合性的規劃。
吳國良認為在轉型升級道路上,自己非常幸運。“10月剛剛和黃驊敲定草案,當年12月就遇上北京出臺政策治理當地的石材加工廠,當地最大的一個石材市場——西聯,里面的上千戶企業都需要搬遷,今年2月國家又明確表示要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給黃驊帶來了極大的發展機會。”他認為,由于石材的物流港口占地一定要大,而且荒料運輸有一定的特性,黃驊的天然良港是發展石材商貿的一個巨大優勢,“要輻射北方市場,肯定是運到北邊的港口,更加能夠節約成本。而且在萬國商貿城建設的前幾年,當地政府還有各種政策優惠,將大大降低企業開發北方市場的成本。”
適逢北京西聯石材市場需要拆遷,位于“北京一小時經濟圈”內的黃驊,成為不少商戶的選擇,萬國商貿城在北京的招商會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功。“這些商戶,在北方都有穩定的客戶資源,一下子就給這個項目注入了活力。”吳國良說,有了天時地利人和,他對這次轉型升級更加有信心,“屆時,商貿城將形成集石材加工、貿易、運輸、配送、餐飲、住宿、大型停車場等多位一體的航母級超大型綜合石材市場,再造一個北方的水頭。”
適應經濟新常態
企業保持創新力
轉型升級,始終是吳國良作為企業掌舵者腦海里的一根弦。“目前的石材集中在南方,比如水頭、廣東銀湖等地,但現在經濟較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已經在限制石材開采,對產業發展有了更加規范的要求。資源性產品都會逐步地往中西部轉移,今后石材業的發展優勢會在北方。”吳國良如此描述他對石材行業的看法,并表示“一個企業一定要適應環境的變化,要適應經濟的新常態,要跟著國家倡導的轉型、轉移的戰略腳步來走。”他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新常態”,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適應新常態”,這些信息都表明了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會再像以前的模式,一定會逐漸轉型,所以企業要創新,要提高產品質量。
他認為,國家現在把“創新”作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企業實力衡量標準是非常正確的。“一個國家、一個企業,都不能沒有創新。政府要用補貼或者獎勵來激發企業的創新欲望,如果永遠只會山寨,那么就永遠無法超越別人。”吳國良說,經濟有新常態,企業則應該有常態化的創新,“如今福建成為自貿區,對福建企業肯定是一個大利好,對于成長性的、知名的企業來說,都會有一種拉動的作用。”
老一輩,不老思維
在辦公室沙發扶手上,整整齊齊地放著《泉州晚報》等黨政報紙,上面有吳國良的老花鏡,他說“都有看”。采訪的那天,報紙上正好登了省經濟工作會議的報道,他說從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到省里的會議,他一直在關注。“現在最時髦的一個詞是什么?就是新常態。企業一定要理解好這個詞,要認識到行業發展的常態,要適應這種環境,相應地做出調整。”他說。
這是一個帶領華泰走過了27年奮斗歷程的企業家,年紀也算比較大,但我卻不想用“老人”來形容他。一個居安思危,敢于大手筆跨界嘗試轉型升級道路的人,無論如何是可敬可佩的,用“與時俱進”這樣的詞來形容他的思維都好像不夠時髦了,“創新”、“升級”這些詞語才一直都是吳國良思維的“常態”吧。如今,在經濟的新常態之下,他也一定會帶領企業“常新”。
記者:萬國商貿城打出了“南有水頭鎮,北有黃驊港”的口號。作為一個制造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您為什么如此有信心能夠在北方打造出商貿的石材基地?
吳國良:這個定位在業界是得到認同的,因為黃驊對于北方市場具有極大的聚集效應。今后的經濟發展,一定是存在區域分割的,目前南方的石材行業已經在洗牌,出現了一系列并購的現象,北方的基地可以承載南方企業產業轉移以及產能擴張的步伐。
萬國商貿城建成后,經營石材將達到5000多個品種,經營商戶將達3000—4000戶,從業人員8萬—10萬人。內部管理將實現水、電、閉路供應到位,金融、配套、飯館、酒店、娛樂等設施齊全,集散中心將采用前展廳、后倉儲的經營布局,實行倉儲式直銷經營。此外,黃驊當地具有土地優勢、港口資源、政策扶持等等多項優勢,并且處于京津冀一體化、環渤海經濟發展圈,今后還有更多的政策利好。這些都讓我感覺非常有信心。
記者:華泰在今年已經成為泉州首家登陸“新三板”的企業,今后在資本市場上的發展戰略是怎么樣的?
吳國良:華泰為了進軍資本市場,其實已經準備了很多年了。由于今年年初國內中小板IPO剎車,所以才先到“新三板”掛牌。現在就是等機遇,中國資本市場對于“新三板”有很多的發展規劃,可能就在“新三板”完成了股票轉讓,也可能通過“轉板”上市。如今已經進入了“大金融”格局的時代,華泰一定不會落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