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順和)2014年,在諸多行業疲軟乏力之際,電商卻依舊顯得精力充沛。而且,經過多年的蓄勢后,電商能量得以集中爆發,在多個層面呈現出走向巔峰的態勢。
這一年,電商巨頭京東、阿里巴巴完成上市,修成正果后實力大增,動力更足;這一年,萬眾矚目的“雙11”狂歡節,瘋狂的電商數據再次刷新了紀錄和人們的想象;這一年,傳統產業不再自怨自艾,而是主動融入,試圖借助O2O模式找到自己的新路徑;這一年,更多的品牌生產商們,開始嘗試著涉足跨境電商這一平臺,希望直接搶占海外的海量市場……
傳統電商 一次又一次的數字奇跡
一天交易額突破571億元,完成100億元僅用時38分28秒。2014年的“雙11”電商狂歡節,阿里系的天貓淘寶們再次用令人咋舌的數據,不僅刷新了自己創下的紀錄,也似乎再次證明了電商時代的勢不可擋。
同樣是在這一年,電商巨頭京東、阿里巴巴相繼完成上市,實力大增,動力更足。特別是去年9月19日在美上市的阿里巴巴,更是以250.3億美元創下全球IPO融資規模之最。
這一年,廈門的電商們雖然沒有驚人壯舉,卻也成績斐然。以最具代表性的“雙11”為例,在廈門市民和電商企業的合力下,貢獻了一份不錯的賬單。
這一天,廈門的“剁手黨”僅用了半天時間,就成功地“敗掉”了2.5億元。而在前年“雙11”,全天這個數據僅為2.6億元。這一天,廈門電商共計約吸金9.6億元,銷售總額同比去年增加3.4億元,漲幅55%。
與此同時,廈門電商的力量也在不斷發展壯大。2013年廈門電商產業相關企業數量約在2.4萬家,而2014年已增至約3.5萬家之多。
不過,在數據依然表現搶眼的同時,變化已經在悄然發生。在經過多年的成長后,廈門電商總體已趨于成熟理性,多數電商已經不再將沖量作為營銷的主要目標。比起數量,公司更注重銷售帶來的質量。
另一方面,羽翼漸豐的廈門實力電商企業,也在尋求平臺之外的自有渠道,希望在垂直化和細分類上打造自身的品牌,以取得更獨立的話語權。
傳統商業 主動“觸電”尋找新出路
就在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風起云涌之際,商業地產龍頭老大萬達也不甘寂寞,在2014年底完成了上市之旅。不過,相對于前者路徑清晰的雄心勃勃,萬達似乎更給人一種苦苦尋求出路的悲壯感。
上市之際的萬達,謀求的卻是第四次轉型,新的方向是文化、旅游、金融、電商。雖然萬達具體的轉型計劃尚未公布,但目標很明確——成為全球最大的線上線下融合生活消費與娛樂的平臺供應商和服務商。
其實,早在上市前幾個月,曾與馬云就“十年后電商是否能夠取代傳統零售商”對賭億元的萬達即放下成見,與百度、騰訊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出資成立萬達電子商務公司。共同開創全球領先的O2O電商模式成為了三者共同的愿景。
萬達的抉擇可謂傳統商業的縮影,面對電商帶來的空前壓力,傳統商業紛紛主動“觸電”尋找新出路。
廈門百貨業也是如此,面對人氣漸漸流失甚至淪為網店試衣間的尷尬,天虹、中華城等紛紛上線自己的電商平臺,顧客不僅可以全天候、隨時隨地買到實體門店最新上架的“當季潮品”,價格、促銷積分、打折讓利、售后服務也與實體店完全一致。同時,線下也沒閑著,紛紛啟動“支付寶錢包”和“微信線下支付”等多種手段。
不僅是傳統商場,在O2O這塊誘人的蛋糕面前,餐飲、家裝等都希望借助線上的便捷、靈活、互動,試圖打通線下線上資源,激活實體店的體驗基因,不僅將客戶的心挽留,更開創出更多服務的新模式。
跨境電商 讓老外也海淘中國貨
伴隨著電商時代的來臨,海淘也熱鬧一時。不過,對于國內眾多的品牌生產商來說,它們更急切地想借助電商渠道,讓老外也海淘“中國造”,直接爭奪海外的海量市場。
廈門雖然不在國內首批7個跨境電商貿易試點城市之列,但發展跨境電商的雄心和行動卻一直走在前沿。
就在2014年的最后一個月,廈門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正式揭牌。該園區主要為國際跨境電商提供商務辦公、倉儲物流、轉運分撥等線下服務,從而形成東南國際快件及跨境電商貨物集散轉運中心,支撐廈門成為全國跨境電子商務的供應鏈樞紐節點城市。
與此同時,廈門跨境電子商務出口第一單貨物上線測試也順利完成。這種采用“清單核放、匯總申報”模式的通關手續,不僅大大提高了零售出口商品的通關效率,降低了貿易成本,也解決了外貿電商結匯、退稅難問題。
此前的11月,廈門國際商會電子商務專業委員會成立,就是希望用跨境電商的模式推動廈門企業本地自主品牌走向國際。
廈門海關人士統計,去年1-11月,廈門海關監管郵遞渠道出境郵件約1500萬件,同比增長近5倍,其中九成以上都是跨境電商。“對廈門跨境電商來說,對臺是一個重要特色和優勢,特別是自貿區獲批后,更是為跨境電商的爆發預留了更大的空間。”有專家表示,去年8月兩岸海運快件第一單在廈門實現,已經為跨境電子商務搭建起通路。廈門完全可以利用海運快件和空運優勢,借助臺灣這一全球重要的物流中心,不僅搭建兩岸跨境電商,更是構建具有廈門特色的跨境電子商務集散中心。
電商售假 仍鬼魅般如影隨形
在電商勢頭如火如荼之際,假貨也一直如鬼魅般如影隨形,并成為電商生態的難言之痛。
去年“雙11”當天,國家工商總局對天貓、京東商城、1號店、亞馬遜、蘇寧易購、聚美優品、唯品會等主要電商平臺促銷的商品進行了抽檢。抽檢結果表明,雖然大部分為合格真品,但“仍存售假”。
在網絡打假方面,廈門也在行動。去年“雙12”前夕,廈門在全國率先推動在電商平臺頁面標示12358價格舉報電話。廈門市發改委價格監管部門表示,將以此為切入口,根據實際效果進一步規范標示方式、提升電子監管水平,探索更好的電子價格監管和價格服務方式,同時爭取盡快出臺規范網絡零售明碼標價的實施細則。
業內人士坦言,在電商已成生活習慣后,打假將成為其健康發展的一種“新常態”。也許,正是這種正本清源的舉動,電商將擁有一個更加強健的肌體。
年度觀察
一切皆有可能
電商的未來是什么?這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話題。
馬云對阿里巴巴未來5年的規劃是,聚集三個主要戰場: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農村戰略,第三個是真正把自己公司變成一個DT(數據)時代的云計算大數據的公司。
全球化、農村戰略將使得電商真正沒有了空間制約,而大數據更是讓這一切有了保障和更多的可能性,一個完整的電商生態呼之欲出。電商的觸角延伸得越來越長、越來越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似乎正在成為電商的一種狀態。
廈門的電商生態也在悄然形成,不同空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不清。在線下實體店紛紛搶食線上資源的同時,電商新貴們也紛紛將觸角伸向線下實體,反向踐行著O2O的探索融合。
也許正如業界坦言,不用10年,我們身邊將不會再有單純的電商企業或單純的實體商業,二者一定是相互融合的一個整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