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專題> 2014湘糧健康生態行> 媒體聚焦 > 正文

林親錄:湖南稻文化對世界貢獻巨大

2014-07-02 17:14:54??來源:紅網  責任編輯:王瓊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紅網長沙7月1日訊(記者 馮鈞 廖潔 通訊員 周聰穎)湖南道縣的壽雁鎮玉蟾巖,出土了兼具野生稻特征的栽培稻炭化稻粒,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18000年到22000年,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常德澧縣城頭山,發現了世界最古老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以前。有關專家透露,這一記錄很快將被同在澧縣的另一塊古稻田打破。這些物證的陸續被發現,足以說明湖南稻作的歷史深遠而厚重。稻作文化在時間積淀的沃土中發芽綻放,多姿多彩。

“湖南稻作文化對于中國和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圍繞稻作衍生出各種文化,推進人類歷史不斷向前?!敝心狭謽I科技大學食品科技學院院長、國家稻谷及副產物深加工工程實驗室主任林親錄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記者:湖南在考古方面的哪些證據可以佐證湖南稻作文化有著深遠而悠久的歷史?

林親錄:湖南境內很多地方發現了稻作遺址,地域分布之廣,時間跨度之大,在國內外罕見。據王佩良等學者研究和相關專家考證,在遠古時代湖南各地有許多野生稻禾。1981年茶陵堯水鄉艾里村發現了野生稻禾,專家稱之為“茶陵野生稻”。江永至今還有成片的野生稻禾。1993年和1995年,考古專家在永州道縣發掘玉蟾巖時,發現了4粒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該遺址還出土了鋤形石器。

早在新石器時代,湖南即開始了水稻耕作。在長期的稻作生產中,湖南形成了豐富的、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稻作文化,在民間信仰、歲時節氣、民間游藝方面莫不有所體現。如農歷六月初六是城步苗族自治縣的傳統農祀節“禾兜節”。每到這一天,農人殺鴨敬五谷大神,并宴請親朋友鄰。吃飯前,主人戴著斗笠到田頭給五谷大神掛青,設酒祭奠。直接或間接反映稻作生產的傳說故事、民間藝術不勝枚舉。如湘西土家族《梯瑪歌》、苗族《古老話》、侗族《侗歌》、瑤族《盤王大歌》,苗、瑤民族的盤瓤圖騰等。其中,侗族大歌最為有名。它來源于水稻民族的自然歌唱、勞動傳承、愛情訴說和人間友愛,如同一部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和聲的民間合唱音樂。它是侗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湖南數千年稻作文化的優秀結晶。湖南各地方言里有許多反映物候農事的農諺,如“清明前后,撒谷種豆”、“谷雨前,好種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饒有趣味,而且成為具有指導意義的農業種植口訣。

記者:為什么說水稻人工栽培技術的發明對世界有著巨大貢獻?

林親錄:目前,全世界有30多億人以大米為主食,水稻人工栽培技術的發明,為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針對水稻最先發明地,全世界爭論長達200多年之久。到了19世紀末,輿論漸漸傾向于中國。

1995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成果之一是道縣發掘,道縣曾經屬于廣西,今屬于湖南省永州市,古代是壯族祖先蒼梧部的地域。蒼梧部是壯族先民中強大的部落。

水稻人工栽培發明之后,有一個漫長的培育和摸索生產實踐過程,2000年到3000年前,由于壯族以及壯侗(侗臺)語族民族不斷向東南亞遷徙,水稻人工栽培法逐步擴散到世界各地,成為全世界大多數人口賴以生存的基礎。

記者:稻作的歷史對于稻米產業的發展有什么促進作用?

林親錄:首先,促進了高緯度寒帶地區稻米產業發展。稻谷栽培起源于南方,隨著灌溉技術的發展、稻作文化和歷史的外延,稻谷栽培逐漸向高緯度的寒帶地區擴散,如我國的東北3省特別是黑龍江已成為我國大糧倉,黑龍江的稻谷(米)商品率在全國影響力越來越大,再如日本東北地區常年平均氣溫比黑龍江還低,但同樣也是日本稻谷主產區,其最古老的稻谷栽培技術是從我國古代大唐盛世時期引進的。

其次,催生了稻谷栽培品種的多樣化。我國是世界上水稻品種最早有文字記錄的國家?!豆茏印さ貑T》篇中記錄了10個水稻品種的名稱和它們適宜種植的土壤條件,初步提出不同品種適合不同氣候條件的種植理念。以后歷代農書以至一些詩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種的記述。宋代出現了專門記載水稻品種及其生育、栽培特性的著作《禾譜》,各地地方志中也開始大量記載水稻的地方品種,已是秈、粳、糯分明,早、中、晚稻齊全。到明、清時期,這方面的記述更詳,尤以明代的《稻品》較為著名。歷代通過自然變異、人工選擇等途徑,陸續培育的具有特殊性狀的品種有別具香味的香稻,特別適于釀酒的糯稻,可以一年兩熟或災后補種的特別早熟品種,耐低溫、旱澇和耐鹽堿的品種,以及再生力特強的品種等?,F在保存的水稻品種約有3萬多種,這是幾千年來變異選擇的結果。

再次,促推稻谷栽培技術發展和耕作制度的進步。早期水稻的種植主要是“火耕水耨”。東漢時水稻技術有所發展,南方已出現比較進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術。唐代以后,南方稻田由于曲轅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勞動效率和耕田質量,并在北方旱地耕-耙-耱整地技術的影響下,逐步形成一套適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術。到南宋時期,《陳旉農書》中對于早稻田、晚稻田、山區低濕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已提出整地的具體標準和操作方法,整地技術更臻完善。早期的水稻都行直播。稻的移栽大約始自漢代,當時主要是為了減輕草害。以后南方稻作發展,移栽才以增加復種、克服季節矛盾為主要目的。移栽先需育秧。《陳旉農書》提出培育壯秧的3個措施是:“種之以時”、“擇地得宜”和“用糞得理”,即播種要適時、秧田要選得確當、施肥要合理。宋以后,歷代農書對于各種秧田技術,包括浸種催芽、秧齡掌握、肥水管理、插秧密度等,又有進一步的詳細敘述,中國水稻的發展還與農田水利建設有密切關系。陜西省漢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閘門、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術方面,早在西漢《氾勝之書》中已提到用進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錯的方法調節灌溉水的溫度。北魏《齊民要術》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對于防止倒伏、促進發根和養分吸收的作用,為后世“烤田”技術的濫觴。

水稻原產熱帶低緯度地區,要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開花結實,一年只能種植一季。自從有了對短日照不敏感的早稻類型品種,水稻種植范圍就漸向夏季日照較長的黃河流域推進,而在南方當地就可一年種植兩季以至三季。

時間也讓稻米產業變得多姿多彩。隨著國內、國際市場的發展,稻谷(米)加工業蓬勃興起,稻谷原糧世界每年的貿易量在3000萬噸左右,以稻谷(米)為原料的初加工和深加工產品品種有幾百種之多,國內僅湯圓一個產品年產值在100億元左右,長江以南米線年產值200億元以上。

記者:長沙米市在湖南糧食產業發展中扮演了一個怎樣的角色?

林新錄:長沙米市在長沙商貿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當時的潭州已能制造載米萬解的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云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

20世紀二三十代,長沙因為其不斷增加的稻米輸出,在全國糧食貿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得以與無錫、蕪湖、九江并譽,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中國四大米市。長沙已成為百谷總集之區,“糧倉相比,米袋塞途”。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由藩司發帖,開設各類牙行,提供交易場所,米市正式形成。長沙集鎮共開設牙行35戶,其中糧行就占了24戶。

長沙糧行的興旺,吸引了長沙附近的小米市向省城匯集。同時出現了把稻谷加工成大米出售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機器碾坊。到光緒年間,長沙的碓坊發展到500家,大都分布在碧湘街至草潮門沿江一帶,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稱。清末民初長沙糧食行業開始分化為以加工為主的碾米業、以儲糧為主的糧棧、以代客買賣為主的糧行和純零售的米店4個自然行業。

長沙米市的興旺,除了長沙特殊的地理、經濟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糧食生產相對發達的基礎上的。長沙“文夕”大火后,米市衰落??谷諔馉巹倮?,逐漸恢復,到1947年長沙糧食行業共有企業700多家。

隨著糧食市場發展,2010年12月26日,“糧食航母”湖南糧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在長沙正式掛牌成立,“長沙米市”將在沿承數百年輝煌的基礎上,繼續其歷史責任。

目前,湖南省現有糧食加工龍頭企業35家,其中農業產業化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8家,4個國家級龍頭企業,省級優質稻加工龍頭企業32家。

記者:既然湖南有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淀,您認為該如何繼承和利用這些優勢發展現代糧食產業?

林親錄:大力發展糧食產業是糧食市場全面放開新形勢下糧食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對傳統糧食生產經營機制的重大創新,也是當前與今后一段時期糧食工作的重點。加快糧食產業化發展,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糧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

我認為,首先要制定好要糧食產業化發展規劃,應當立足本地糧食產、加、銷的實際,按照統籌兼顧、體現特色、有所側重的原則,研究制訂既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要突出大的項目建設和資金引入,通過加強聯合,擴大規模,提升層次,不斷把糧食產業化向縱深推進。規劃要注重以科技進步為先導,以龍頭企業為核心,以原料購銷為基礎,以現代物流為紐帶,以城鄉連鎖為網絡,全面囊括糧食產業化發展的各要素。

其次,政策和資金等層面,應該全方位支持糧食產業化發展。

國務院出臺的“種糧直補”、“農機補貼”等系列惠農政策,提高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客觀上為發展糧食產業化創造了條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不僅要把國家出臺的支持糧食產業化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堅決落實到位,還要緊密結合實際,研究出臺促進糧食產業化發展的優惠政策,重點在發展訂單糧食、培育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糧食物流體系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為糧食產業化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此外,長沙擁有中部地區唯一的海關保稅中心,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物流節點城市和中部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城市,具有強大的區域輻射力和經濟帶動作用。湖南糧食產業應該從政策層面進行爭取,做好糧食物流這篇大文章,好好地利用這一優勢,再續長沙米市的輝煌。

金融部門要在信貸方面予以支持,保證糧食企業在延長產業鏈條、特別是開展訂單收購時的資金需求。稅收部門則要認真落實產業化經營中的稅收優惠政策,如降低農產品加工增值稅、優先兌現出口退稅等。通過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舉措,夯實糧食產業化發展的各項基礎。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湖南糧食產業發展應該充分調動本土科技資源優勢。湖南擁有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這一世界泰斗級人物及其團隊,在產業原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科研平臺方面,擁有水稻育種國家工程中心、稻谷及副產物深加工國家工程實驗室、糧油深加工與品質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食品科學與生物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和湖南省發酵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省級科研平臺,教學、科研、技術力量雄厚。為糧食產業形成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三位一體的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和人才培養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

湖南的市場體系建設應堅持以商貿企業和社區服務網點為基礎、批發市場為主體、期貨市場為先導、電子商務為方向的發展思路。要結合實際,運作市場化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輻射帶動糧食產業化的較好較快發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国 | 一级做a免费观看久久 | 亚洲精品极品国产精品 |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 婷婷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专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