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安(今武夷山市)蘇區,是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蘇區之一,曾是中共蘇區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歷史上的中央蘇區,是指以紅都瑞金為中心的“毛澤東朱德式”的紅色政權。今年4月,是崇安蘇區進入中央蘇區縣76周年,本文就崇安蘇區打造中央蘇區縣經過三次歷史性的轉折綜述于后,以饗讀者。
從崇安蘇區到閩北蘇區首府
早在1927年7月大革命后期,黨中央就指派時任黨中央機關秘書的陳昭禮率領徐履峻、潘超人一行3人到崇安建立“中共崇安特別支部”,書記徐履峻,直屬黨中央領導。1928年1月,中共崇安特別支部升格為中共崇安縣委,由此揭開打造崇安蘇區(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那時期打造一塊完整的蘇區(革命根據地),要具備“有一定數量的紅軍、有蘇維埃政權、開展了土地革命”三個要素。中共崇安縣委在1928年10月和1929年1月,先后兩次領導的上梅農民武裝暴動建立的16支民眾隊,于1929年10月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五十五團,下轄3個營、9個連和1個特務連,1500多人,700支槍。
崇安縣委在閩北率先擁有一定數量的紅軍之時,抓住戰機攻村奪鎮,占領了崇安大部、建陽北部、浦城南部,以及江西鉛山、上饒、廣豐邊界的部分鄉(村),到1930年5月以崇安為中心,建立了下轄18個蘇區、234個鄉(村)蘇維埃政權的崇安縣蘇維埃政府,人口20多萬的蘇區疆土,成為閩北第一個建立縣級蘇維埃政權的縣份。
崇安蘇區在完成全境蘇維埃化的大好時刻,縣蘇維埃政府立即頒布了土地法,提出“徹底沒收地主土地歸蘇維埃,分配給地少或地弱的農民耕種”的土地政綱,并在縣委機關所在地的上梅進行試點。接著,在全縣18個區、23個鄉(村)開展了土地運動,被分配的土地約10萬畝,近15萬人口分得了土地。
伴隨著閩北第一支工農紅軍、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第一次土地改革在崇安蘇區建立和開展,中共贛東北省委派出黃道等一批優秀領導干部到閩北(崇安),于1931年1月和7月,在崇安的坑口成立了中共閩北分區委和分區蘇維埃政府,后遷到大安,崇安正式成為閩北蘇區的首府。至此,崇安蘇區完成了第一次歷史性的轉折,由崇安蘇區成為閩北蘇區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