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似水,歲月如歌。當時間的鐘擺指向“十二五”,我們面臨的任務更加緊迫艱巨。
從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2020年完成這個目標,目前已經“賽程過半”。“‘中后程’往往具有決定性意義。”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說,“‘十二五’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中后程’,是承上啟下地解決關鍵性問題、作出決定性貢獻的重要時段。‘十二五’規劃重要性由此凸顯。”
只爭朝夕,時不我待。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距黨的十六大確定到2020年使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還剩下10年;距建黨100周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間還剩下11年;距新中國成立100周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不到40年……
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我們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任重而道遠。”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秘書長洪向華認為,“‘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能不能抓住新機遇、解決新問題、實現新發展,對如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具有決定性意義。”
力挽狂瀾,中流擊水。中國共產黨人清醒地認識到,此時此刻,我們正處在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發展為國際金融危機波及全球,對我國實體經濟帶來強烈沖擊。“表面上看,國際金融危機是對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其實是對我們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經歷過國際金融危機“洗禮”的廣東金方藥業公司董事長劉宗杰深有體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毫不動搖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
“目前,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并沒有得到解決,投資仍然起著主導作用,消費并未充分啟動,擴大外需的挑戰越來越復雜。”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李鵬認為,“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當下最為緊迫的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