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東南網
>
專題> 海峽西岸經濟區全記錄> 最新動態
> 正文
千臺農機鬧春耕 種田更要重科技
在“閩北糧倉”浦城縣,已有10多支稻田病蟲害防治隊伍活躍在田間地頭。過去,農戶們滅完自家田里的害蟲后,機器就閑置一邊。浦城縣萬安農華病蟲害綜防專業合作社秘書長真新華說,合作社的成立既解決了機器閑置問題,又大大提高了病蟲害防治的效率。
“過去,一塊田打農藥,害蟲就飛到隔壁田;現在,統一整治,害蟲無處可逃。”真新華說,集中作業也大大降低了病蟲害防治成本:一畝田噴灑一次農藥只需10元,從插秧至收割全包,一畝田也只需100元。
合作社層出不窮,正是農業轉變發展方式的寫照;而測土配方施肥的推廣,同樣也讓農民朋友們嘗到了發展方式轉變的甜頭。
“起初,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時我們也將信將疑,特別是對減少磷肥施用量不理解,認為鉀肥價格高,不愿增施鉀肥。”浦城仙陽鎮種糧大戶溫桂興說,以前憑經驗施肥,認為多施肥就能多產出,不但浪費化肥,土壤易板結,還會導致稻子的飽滿度不夠。如今,測土配方施肥,每畝既節約化肥成本50多元,又增收稻谷40公斤。
南平市農業局土肥站站長鄭林華說,經幾年實踐,按測土配方施肥的農戶節支增收了,農民逐步接受了這一做法。到去年底,南平已在10個縣市全部完成了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去年,南平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402萬畝,配方肥施用面積166萬畝。
“五新”(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機具)的廣泛推行,帶來了糧食增長方式的轉變,閩北的農民更注重高產、優質和高效。去年,南平共引進試驗各類農作物新品種577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建立核心示范片48個,面積3.5萬畝,輻射帶動面積310萬畝。
“轉變增長方式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講規模種植,重農業技術,以最少消耗獲取最大效益,農民才能實現持續增收。”南平市農業局副局長黃智源如是說。
相關新聞
更多>>視頻現場
相關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