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玲(右)在測量災區群眾受損房屋
在泉州市援建彭州市災后恢復重建的“大部隊”中,有幾位“小兵”也許不常被提及,但同樣付出了不少辛勤的汗水。他們就是可愛的志愿者。9日,記者走進泉州市對口支援的葛仙山鎮,面對面采訪了已在這里默默志愿服務了8個多月的福建醫科大學2008年畢業生、永春縣岵山鎮24歲的陳月玲。
受導師影響 毅然赴災區
陳月玲學習的是臨床心理學專業。汶川“5?12”特大地震發生時,她正在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理衛生科實習。她的導師鄭建民被抽調到地震重災區做心理救助,期間不斷地向她傳達地震災區的信息。2008年6月初團中央決定召集1000多名志愿者到四川展開抗震救災工作時,她義無反顧地報名了,理由非常簡單:只想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地震災區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微薄之力,都會無怨無悔。
“我知道一年之后,或許將一切從零開始,但我都不會有任何的徘徊。從確認我可以去四川當志愿者時,我就感覺到自己身上的擔子有多重。一切都要從頭開始。”陳月玲說,讓她高興的是,家人非常贊同她的做法。一直以來,她到四川的決定沒有動搖過,當收拾行囊出發時,她知道自己已經打算拋開一切,即使一無所有,也將踏上自從地震之后就魂牽夢繞的地方。
工作雖瑣碎 再難都堅持
彭州工作8個多月,陳月玲的任何就是在葛仙山鎮政府“聽使喚”,哪個部門交代做什么她就做什么。統計數字、測量土地、走訪災區群眾等等,經歷得太多太多,從開始的什么都不懂,到現在的駕輕就熟,成為工作上的“一把手”,感到學到了太多
陳月玲2008年7初到彭州的場景至今仍歷歷在目:到葛仙山鎮鎮區的路上,看到了倒塌的房屋,紅得刺眼的破碎的磚塊,電視上的一幕幕景象真實地出現在眼前,那時候很震撼,心情也愈發沉重。她暗暗的握緊拳頭,心中默念著出發時的誓言:努力做好志愿者工作。
鎮上的重建工作瑣碎而繁雜,需要志愿者們幫忙耐心、細心去完成。面對這樣的情況,她從來沒有厭煩過。葛仙山鎮是個重災區,房屋絕大部分都受損。可想而知,災后重建工作是何等的艱巨,前期的統計工作更是重要。連續幾天加班到半夜是常見的事,困了就喝點茶,累了就在桌子上趴一會兒,還要提醒別人要叫醒自己。雖然很苦很累,但是看到群眾都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重建方式,她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生活的不方便更是超乎想象。沒地方洗澡,就弄幾塊鐵皮圍一下,“享受”著邊洗澡邊看星星的浪漫;廁所不再是城市的先進設施,捏著鼻子上廁所也漸漸形成習慣,天氣潮濕、飲食過辣等等,可謂苦不堪言,但陳月玲就沒來沒有叫苦過。她說,回首過去的幾個月,除了服從安排,堅守在鎮上工作崗位外,她還學會了堅忍,學會了合作,更學會了踐行志愿精神。
回頭看過去 仍無怨無悔
“無怨無悔。”陳月玲用這個詞來總結這段志愿生活。她說,她來到彭州市葛仙山鎮服務的這段日子,即使做的事情不多,但是在基層服務的經歷她有了,更加重要的是災后恢復重建的過程她經歷了。她現在甚至察覺到,潛移默化間她已經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錘煉。
陳月玲說,看看鎮上的干部、一村一大在村上穿梭,再看看現在那一排排新建的房子拔地而起,她心頭經常能夠時不時的掠過一絲欣慰。她說,相信在彭州的這一年志愿者生活足以讓自己感動一生,回味一生。(記者 許永華 文/圖)
(責編:謝添實)
- 2009-03-05廈門援建清平中學綜合教學樓封頂
- 2009-03-10寧德市援建升平鎮項目進展順利
- 2009-03-09彭州展出泉州援建惠安大道效果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