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模式”的海西使命
一如“溫州模式”的誕生,民間的嗅覺與行動再次觸動了溫州的決策層。
“溫州處于長三角、珠三角之間,可以說左右逢源,但也可以說是左右不靠,比起寧波、紹興等城市,接受長三角輻射的能力差,近幾年在長三角城市中的地位逐步下降。”溫州日報資深時政記者潘建中說,“溫州一直尋求在兩個三角洲之間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真正做到左右逢源。”
海西戰略的提出與實施,讓溫州人眼前一亮。“溫州完全可以在海西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溫州的訴求也完全可以在融入海西中得到實現。”作為溫州市決策層智囊團成員,溫州大學教授馬津龍對此充滿期望,“當務之急,溫州要明確在海西城市群中的地位,并發揮相應的作用,引領周邊城市。”
2006年溫州市“兩會”,政協一號提案提出:“市政府要落實專門工作機構,加強與福建省協同,共同向國家有關部門確認‘海峽西岸經濟區’,爭取國家牽頭編制區域規劃,落實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布局……根據我市的實際和特色盡早做好規劃,在功能上與廈門、福州、泉州等三大城市合理分工,錯位發展,顯現我市在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地位。”
溫州市“十一五”規劃綱要和近兩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都明確提出,“主動推動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加強與周邊的合作、與友好城市的合作”,把溫州建設成為南聯海峽西岸經濟區、輻射浙南閩東北的經濟樞紐區域。
在海西效應的催化下,閩溫高層交流合作日趨緊密——
溫州市發改委建立與福建省發改委的對口工作聯系機制,約定積極開展雙向交流,在規劃、項目、產業、政策等方面加強協作,共同推動海西建設;
與廈門、寧德建立了友好合作城市關系,兩地領導定期或不定期互訪,鼓勵兩地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交流與合作,加強邊界貿易和勞務合作;
與福州簽署《關于加強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進一步推進區域合作的協議》,就海西建設、經貿平臺、區域交通體系建設、產業對接、文化交流及兩地會晤交流機制等達成共識并展開合作;
溫州旅游局與福州、寧德、南平等簽訂旅游合作框架協議,并組團到福建舉行旅游宣傳促銷推薦活動,共同打造海峽西岸旅游黃金勝地;
在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設立臺灣研究所,聘請廈門大學臺灣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非任名譽所長,開展臺灣教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研究,促進溫州融入海西,加強與臺灣的交流合作。
共建海西,溫州從海西尋找新跨越的動力。
“溫州正在打造沿海產業帶。福建這幾年在港口建設、產業集聚上頗多建樹,值得借鑒。”溫州市副市長陳宏峰說。
“溫州產業升級,著手‘騰籠換鳥’,廈門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到廈門采風的溫州日報副總編輯瞿冬生說。
“東引臺資,溫州借助海西建設兩個先行區的契機,重點引入臺灣化工業、現代服務業、電子信息業,促進溫州臨港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溫州市臺辦副主任錢進說。
“海西先行,為溫州擴大與臺灣的交流帶來了新機遇。我們專門組團福建考察,學習漳州、福州與臺灣農業交流合作的經驗,爭取在溫州創辦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副局長潘平平說。
“溫州在減速,要實現新的跨越,必須加強區域合作、提升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海西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平臺。”洪振寧說,“創新、共升,創新海西城市群更加緊密合作的機制,取長補短,在海西這一平臺上科學發展,實現共同提升,這是時代賦予‘溫州模式’的海西使命。” (記者 溫端貴 黃少鶴 吳美章 鄭武)
- 2008-07-06上饒:吹響通江達海的東進序曲
- 2008-07-07撫州:海西帶來精彩轉身
- 2008-07-03全景展示改革開放海西建設偉大成就
- 2008-07-08梅州:海西風來綠客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