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正文
深讀 | 深山古音 新聲嘹亮
2025-04-09 11:23:33? 許可欣?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陳娜

image.png

新編四平戲《李三娘傳奇》劇照 李隆智 攝

核心提示

四平戲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戲曲藝術形式,有“中國戲曲活化石”的美譽。在明末清初年間,四平戲傳入政和,并在楊源鄉一帶進行戲班活動。經過多年歲月的沉淀,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政和四平戲,其唱腔高昂粗獷、詼諧風趣,成為政和獨特的文化符號。2006年,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申報的“四平戲”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穿透歲月的塵埃,如今,政和四平戲在閩北大山深處不斷延續著生命力。近日,記者走進政和大山里,感受古音新聲。

東南網4月9日報道(福建日報記者 許可欣 通訊員 曾大龍)

余音裊裊,流傳四百載

“山河萬古長流,人間榮華富貴……”春回大地時節,在政和縣楊源鄉四平戲展演中心,楊源四平戲劇團正在表演四平戲劇目《蟠桃會》,臺下坐滿了外地游客。

“正逢唐朝末年大將張謹及其副將郭榮的生辰。每年這個時候,政和民間都會通過形式多樣的四平戲演出來紀念這兩位歷史人物。”政和縣文化館館長楊英說。

在政和縣非遺展館墻上的展板上,圖文并茂地展示著政和四平戲的歷史脈絡,與一旁櫥窗內的古戲服交相輝映,共同訴說著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世今生。

四平戲又稱四平腔,其源頭可追溯至明代中葉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早在四平戲正式傳入政和之前的明朝嘉靖年間,四平腔就在徽州一帶盛行,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

楊源鄉楊源村是政和張姓居民的主要聚居地。傳說,唐朝武將張謹后裔大多居住于此。大致在明末清初,有位張姓族人請到了四平戲師父前來唱戲,紀念張謹,從此,四平戲在楊源村乃至政和世代相傳下來。

“宋元時期,南戲在民間不斷興起。南戲在浙江溫州形成后,在很短時間內就流傳至福建、江西等地。原來以溫州語言、曲調、鄉音演唱的南戲,和其他地方的語言、音樂唱調相結合,碰撞融合成風格各異的地方聲腔,弋陽腔就是這么形成的。”楊英介紹,一直到現在,政和四平戲在音樂唱腔和演出形式上仍保存了不少溫州南戲的原始面貌,“中國戲曲活化石”之稱名不虛傳。

當今,四平戲主要角色分生、旦、凈、丑、末、外、貼等12種行當,以唱為主,唱、做、念、打并重,唱詞通俗易懂,唱腔高亢激昂。值得一提的是,四平戲的劇本沒有標注唱腔音符,只有標注輕重音符,無譜有調,語言和唱腔完全靠口頭代代相傳,不同行當的手、腳動作都有規定的口訣,這是政和四平戲獨特的表演程式。在后臺伴奏方面,四平戲則以打擊樂、鼓、鈸、鑼、板鼓為主,更是完全繼承了弋陽腔“一人成聲而眾人相和”的傳統。這種原始的、未經雕琢的形式,更顯其古樸與純真。

盡管四平戲傳唱至今,但曾經由于時代原因,四平戲的演出活動一度中斷,甚至被認為已經消失。上世紀80年代,政和恢復了四平戲的正常演出,這個古老的戲曲得以重新回歸人們的視線。目前,政和有楊源四平戲劇團和禾洋四平戲劇團兩個劇團共65名藝人,其中包括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2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楊源四平戲劇團團長張孝友,今年已經74歲。盡管年逾古稀,但他精神狀態有如年輕人,他樂觀地戲稱:“唱戲使人永葆青春!”

張孝友出身于楊源村的四平戲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1979年參加了四平戲劇團,開始了自己的四平戲演藝生涯。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小時候,每年農歷大年初一到十五,都到村里的雙鳳寺里聆聽梨園會清唱,耳濡目染之下,我自然而然走上了這條從藝之路。”張孝友說,1997年,他接過前輩的傳承棒,正式擔任楊源四平戲劇團團長,這一干就是近30載。

傳承路上,弦歌不輟

戲曲的生命在民間。楊源四平戲劇團是維系四平戲傳承的重要力量,因為有了劇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演出,政和四平戲傳承才能弦歌不輟、生生不息。

傳承之路和四平戲發展歷史一樣,也并非一帆風順。張孝友說,在以前通信還不發達的時候,需要挨家挨戶地敲門通知排練演出。楊源鄉又是典型的山區,道路崎嶇,召集的過程更是艱難重重。

擔當著政和四平戲傳承“重要角色”的楊源四平戲劇團,只是一個業余農民劇團,演員團隊由當地村民組成。“既然大家都不是專業出身,合理安排排練時間就很關鍵。”張孝友說,平時大伙都有自己的事,有的農忙需要兼顧,有的在外地工作,時間都是擠出來的。

“我父親也是唱戲之人。每次我想放棄的時候,想到父親在臨終前交代我要扛起四平戲傳承的責任與擔當,我就要堅定地將這條路走下去!”張孝友擲地有聲。

除了積極組織演出,教授、培養演出骨干,張孝友還召集老藝人對四平戲老劇本進行整理,譯成現代劇本,著手搶救四平戲曲牌,為四平戲留下更多歷史見證。

時過境遷,劇團的老藝人逐漸老去,四平戲的傳承也曾面臨人才斷代、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為了打破這一局面,2015年,政和縣啟動了四平戲“傳幫帶”活動,廣泛招募轄區內有意愿加入四平戲表演的年輕人,通過“師帶徒”模式,即資深老演員和年輕人結對,傳承四平戲。先是初選,然后經過兩年時間的培養學習和多次考核,在2017年,政和最終敲定了第一批入選“傳幫帶”活動的人員名單,一共14人。

“他們都是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在舊社會,戲曲有‘傳男不傳女’的規矩,雖然在新中國成立后,這個規矩被逐漸打破,但是在政和,四平戲表演骨干長期以來都是男多女少,甚至沒有女性。”楊英說,此批培養傳承人中有13名女性,為培養更多的女性表演人才提供了契機,也為四平戲的傳承發展注入巾幗力量。

今年38歲的張李英,入選了第一批“傳幫帶”活動名單。目前,她是楊源四平戲劇團的一名骨干成員,師從張孝友。

“我是聽村里的四平戲長大的,對四平戲一直很有感情。現在,我白天經營電信營業廳,晚上一有時間就來跟張師傅學戲,這樣就能一直唱下去。”張李英說。

自加入四平戲劇團以來,張李英也積極投身四平戲的傳承與演出工作。除了配合有關部門完成各項調演任務,她還協助參與拍攝制作宣傳片等,為政和四平戲的發揚光大添薪助力。去年,她還入選南平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不僅要培養年輕一代的人才,傳承更要從娃娃抓起。自2009年起,政和就推動四平戲傳承進校園,將四平戲作為藝術扶貧的項目和藝術教育的課程,推進四平戲在轄區內的各城區、鄉鎮中小學進行常態化展演。此外,楊源四平戲劇團與楊源中心小學聯合辦學,開辦少兒培訓班,為四平戲傳承培養更多的“小接班人”。

“從2016年開始,我們獲得了中央和省里的專項資金,用于公益惠民演出。近年來,我們陸續開展送戲下鄉、送戲進校園等活動超500場。”政和縣文體旅局副局長溫翠梅說,縣里通過爭取各級扶持資金,用于開展四平戲公益演出活動。楊源四平戲劇團也是閩北唯一一個享受國家級和省級公益性惠民演出專項資金的農民劇團。

在政和政府部門的推動下,劇團的演出道具、樂器和演出場所等硬件設備也得到更新,特別是2018年10月四平戲展演中心投入使用后,演出條件得到有效改善。

一項戲曲的傳承,不僅包括演出的延續,還有對古戲服的挖掘和保護。作為政和四平戲傳承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當地也注重搶救、修復一批見證四平戲發展歷史、具有濃厚時代特色的四平戲古戲服。

在楊源鄉禾洋四平戲劇團內,保存著一批疑似清嘉慶年間的四平戲古戲服。2018年起,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曾多次組織師生奔赴禾洋村,對這批古戲服展開多角度、多層次的搶救工作。2019年,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面向社會發布了“福建省服裝創意設計中心紡織服裝非物質文化遺產開放基金課題項目”,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四平戲古戲服的保護與研究工作。

“目前,縣非遺展館櫥窗里展示的3套古戲服來自禾洋村,距今都已有200余年歷史。它們的完整保留,也是政和保護、傳承四平戲最好的詮釋。”楊英說。

出新出彩,走出深山

戲曲保護傳承,在于人才輩出;而在新時代繼續煥發生機,則離不開佳作的不斷涌現。近年來,政和縣文化部門和劇團聯合創作出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劇目。這些新劇目在保留四平戲傳統韻味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元素,更加契合當今大眾的審美需求。

張孝友說,去年最難忘的事,莫過于劇團編排創作的《李三娘傳奇》正式首演。《李三娘傳奇》是根據政和流傳的一則傳說故事改編而成的四平戲原創劇目。

“劇目從劇本的創作到首演,歷時3年,在劇本創作和演出編排過程中進行了不停打磨和提升。《李三娘傳奇》作為政和縣非遺傳承重點項目之一,在劇目編排創作過程中,當地文化部門邀請了專家進行指導。”楊英說,李三娘文化也是當今閩臺交流的重要精神紐帶,希望該劇展演后,進一步促進兩岸文化的交流。

“我們還編創了新編四平戲《御賜縣名》,在福建省第26屆戲劇會演中榮獲演出、劇本、演員三個三等獎。這部劇講述了政和因白茶而得名的歷史故事,也為擴大政和白茶產業影響力出了一份力。”溫翠梅說。

此外,政和還復排了《九龍閣》《蟠桃會》《劉文昔》《聯芳》等經典傳統劇目,在戲曲界好評連連。2020年10月,《劉文昔》亮相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這也是政和四平戲首次登上全國性大舞臺。

四平戲的興盛發展也衍生了相關文創產品,實現了文藝和生活的無縫對接。冰箱貼、環保袋、水杯、抱枕、鑰匙扣、政和白茶包裝和T恤……近年來,政和精心打造的四平戲元素的特色文創產品就達數十種,不斷助力四平戲出圈出彩。

除了搶救性保護,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也致力于古戲服的創新實踐。該學院與楊源鄉共建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在對古戲服進行數據采集、圖像記錄、服飾文化元素提煉的基礎上,建立四平戲古戲服數字影像數據庫,為設計古戲服元素的周邊文創產品收集素材。

經過創新的四平戲古戲服作品《上邪》,整套設計的大基調以黑色為主,提取了古戲服的刺繡圖案及圖案色彩,并運用極具現代主義和時尚感的廓形,將四平戲古戲服和幾何元素碰撞創新,棱角的廓形與柔美的刺繡相結合,未來感與古風皆具。目前,閩江學院服裝與藝術工程學院師生已累計設計了7個系列34套四平戲及古戲服元素創意服裝。此外,學院還組織師生到楊源鄉,身著創意古戲服進行走秀展演。

大山深處,古音回蕩。如今,政和也在思索如何將四平戲唱給楊源鄉以外的更多人聽。近年來,政和借助白茶文化這塊金字招牌,在中國白茶城,面向遠道而來的游客進行四平戲常態化演出。

“我們還將四平戲與高山民俗文化‘新娘茶’相結合,打造‘品新娘茶 賞四平戲’旅游文化品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政和縣文體旅局局長鄔春斌表示,下一步,政和計劃推出一批具有鮮明四平戲特色的主題旅游線路、研學旅游產品,不斷探索“文旅+戲曲”融合新路徑。

“與央視合作拍攝《四平戲夢》專題片,已經在央視紀錄片頻道大型系列節目《傳承》中播出;編輯出版了《政和四平戲》畫冊,在縣域內的酒店民宿、景區展示宣傳。今年,我們還將編撰出版《傳承人口述實錄》等書籍,以不同的傳播形式宣傳四平戲文化,讓更多人能夠聆聽到大山深處的裊裊古音。”鄔春斌說。

記者手記

數字賦能,助力傳統戲曲煥新出彩

福建日報記者 許可欣

深埋閩北大山的政和四平戲,為何能夠在新時代延續生命力?關鍵在于不斷煥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政和通過培養年輕傳承人,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推出一部部精品力作,展現文藝新氣象,豐富人民群眾生活;推動戲曲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文創文旅精品;借助媒體傳播宣傳,提升戲曲影響力和傳播力。

身處互聯網時代,AI浪潮已經到來,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傳統戲曲傳承,是大勢所趨。如何運用數字賦能,更好助力政和四平戲傳承發展?

記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發力。首先,利用科技手段,對見證戲曲發展的重要物件,如古戲服、舊時手抄劇本、舊照片和珍貴的年代影像資料進行修復,特別是對其中能夠反映戲曲發展歷史脈絡、所處時期表演特點、所處時代社會風貌的重要細節進行細膩還原。其次,用數字技術,為表演舞臺增加燈光、立體聲等特效,讓表演更加生動、奇幻、具有視覺沖擊力;利用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觀看體驗,進一步拉近觀眾和戲曲之間的距離。再次,在信息化時代,還需要創新運用新媒體手段,如vlog短視頻、直播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融合教學、互動等創意,講好新時代傳統戲曲的故事,不斷擴大戲曲的宣傳覆蓋面。

image.png

四平戲《劉文昔》(折子戲)獻演2020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 李隆智 攝

image.png

新編四平戲《御賜縣名》劇照李隆智 攝

image.png

清代手抄劇本 李隆智 攝

image.png

復排經典劇目《九龍閣》劇照 李隆智 攝

image.png

四平戲文創產品 (受訪者供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日韩综合在线视频小说 | 中文字幕亚洲小综合 | 亚洲国产精品激情一区二区 | 一区二区性爱视频大全 | 伊人久久综合线亚洲2019 | 久久免费视频观看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