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快來這邊,這里還有一條大魚!”早春三月的周末,微風輕拂,在平和縣霞寨鎮的稻蛙菜生態種養基地里,一群孩子正卷起褲腿,在波光粼粼的水田溝渠中歡快地追逐魚群,稚嫩的歡笑聲回蕩在青山綠水間。這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正是當地生態農業轉型的生動寫照。 作為九龍江西溪重要支流的花山溪,其上游流域的霞寨鎮曾是聞名遐邇的蜜柚之鄉。然而長期單一化種植帶來的化肥過量施用,不僅影響了農業收成,更讓流域生態承壓。 2021年春天,一場“生態保衛戰”在花山溪上游打響。站在轉型十字路口的霞寨人,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啟動“退柚還耕”工程:在花山溪沿岸1公里生態緩沖帶內,634畝低效柚園被改造成生態農田,構建起“水稻—虎紋蛙—經濟作物”三位一體的立體種養系統。 “我們實現了從‘柚?!健G洲’的蛻變?!毕颊傛傞L莊坤明介紹,改造后的基地通過稻蛙共生體系,讓水稻以蛙類排泄物為養分,蛙類則化身“田間衛士”捕食害蟲,構建起閉環生態鏈。配套建設的蔬菜大棚和有機肥生產車間,更將廢棄的稻草、秸稈乃至蜜柚殘果轉化為生物肥料,形成“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模式。 在基地負責人朱振偉的賬本上,這方生態試驗田正釋放出可喜效益:每畝水田年產優質稻米270公斤,畝均收益2200元;虎紋蛙養殖畝產超2000斤;反季節蔬菜種植每畝可增加近0.8萬元收益。與傳統蜜柚種植相比,綜合收益提升了不少。 更令人欣喜的是生態效益的顯現。經專業檢測,基地化肥減量明顯?;ㄉ较饔蛩|持續好轉,消失多年的白鷺群重現田間,形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生態景觀。 如今,這片生態沃土正煥發農文旅新活力。農事體驗區里,游客挽袖插秧、赤足摸魚;研學基地內,學生觀察生物鏈運作,用“稻蛙米”烹制的咸飯飄香四溢。今年以來,基地已接待游客及研學團體逾8000人次。 “我們正奮力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霞寨答卷?!闭驹诎樇婏w的綠色田埂上,霞寨鎮黨委書記林永金望著遠處嬉戲的孩童說,隨著綠色種植工作的不斷推進,這個生態農業示范樣本正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福建日報記者 蕭鎮平 通訊員 周藝燕 張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