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所在的古厝建筑群。 福州晚報記者 林銘/文 石美祥/攝 離海峽奧體中心不遠的橫龍村,靜靜坐落著幾座民國時期的民居,屋檐飛翹,白墻灰瓦。這些歷經百年風雨的古厝,如今已得到修繕。其中的陳祺厝,更是被改造成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并于上月底免費對外開放。 1000多平方米的陳祺厝里,隨處都是故事,陳列的老物件展示著建新鎮的歷史風貌。這里收藏光陰、貯存記憶,留住的,不僅是古厝,還有濃濃的鄉愁。 鄉村博物館大門。 現場逛館 收獲感動 推開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大門,院墻上栩栩如生的農田勞作油彩畫映入眼簾,一旁6個大字——“揮不去的鄉愁”赫然醒目。前院內一人多高的草垛旁,沿著院墻擺放著各種農具、漁具以及柴火灶、櫥柜、嬰兒床、蓑衣等生活用品,仿佛訴說著過往的民風和民俗。 走進主院,兩側4個廂房,用圖文、實物展示了盆景、漆器、茉莉花、蓖梳等建新鎮四大傳統優勢產業。正廳兩側墻上懸掛的4幅建新鎮全貌圖,則記載了從1993年至今,不同時期建新鎮的風貌變遷。 大廳兩側房間,已經被改造成建新館和臺嶼館。走在館內,你可以縱覽當地的歷史沿革、風土特產、名人志士,建新的“前世今生”在這里生動演繹。 “這是福州首個鄉村博物館?!备=ú┪镌焊痹洪L龔張念是鄉村博物館的技術指導,他感慨地說,一個好的博物館,最重要的是讓人們在參觀之后獲得感動,而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無疑就是這樣的博物館。 博物館內陳列的錫酒壺等展品。 保護古厝 留住鄉愁 在博物館內,前來參觀的橫龍村村民老陳直呼“感動”?!案杏X回到熟悉的年代,熟悉的家鄉,眼淚忍不住就要掉下來?!崩详惣拥卣f。 “留住鄉愁,正是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的建館初衷。城鎮化建設既要為群眾帶來舒適的現代化生活,也要延續歷史文脈。”建新鎮黨委書記江必達表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建新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2010年以來,為了辦好首屆全國青運會,中截、橫龍等6個自然村的4800多畝土地征遷,1萬多戶像老陳一樣的村民離開了祖輩世居的老宅,搬進了現代化的高樓。 舊村莊不在了,古民居何去何從?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福州古厝〉序》和關于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倉山區在保護古厝、守住“根脈”留住鄉愁上下足功夫。從年初開始,建新鎮就根據倉山區委、區政府部署,開始籌備這座博物館。征收的老建筑得到修繕,省博物院等權威機構的專家多次現場指導,幫忙完善設計方案。 村民們更是傾注了極大的熱情,大家自發地將一件件老物件送進院內?!坝械臇|西,別人出高價購買,但是我們覺得有義務捐出來,放在這里,讓子孫都來了解。”老陳說。 僅僅兩個月時間,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還展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后院改造成的農家書屋,每周都有上百名學生來這里學習。如今,建新臺嶼鄉村博物館已經成為倉山區又一文化地標,吸引越來越多人前來了解倉山,了解建新。 鄉村博物館一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