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蜻蜓點水”,探索多層次的未成年人性教育
■記者手記 呼吁盡快完善未成年人性教育體系 談性色變,這大抵是許多人有過的經歷——小時候,電視機里一旦放映到男女親熱的鏡頭,父母總是慌忙調臺或捂住孩子眼睛,對孩子的提問顧左右而言他;學校里,不少老師講到關于性生理知識的章節,就讓同學們將相應頁數折起來,“回家自己學習”…… 對性教育的避而不談,曾是對未成年人性教育遇到的最大問題。如今,隨著相應意識的蘇醒和社會呼吁推進,越來越多家長認同對未成年人進行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家庭和學校中,科學系統的性教育仍普遍缺失。 有社會調研表明,中國兒童性發育時間平均為女孩9.7歲,男孩11.3歲。這也就意味著,家長和學校必須盡早做好向未成年人進行引導的準備,適時科學開展性教育。雖然目前學校中不乏涉及性教育的課程內容,但性健康教育從教材到授課方式都不完善、不系統,很難達到應有的效果。 對此,已有不少聲音呼吁,將青少年兒童的性健康教育盡快納入教育體系中,推廣從幼兒園到高中系統性教育體系,進行相關知識的普及。并且在對未成年人的性教育過程中,家長和社會都不應該缺席。為了對未成年人形成正確有益的引導,家長也應該接受相關教育和培訓。此外,還應當對社會開展未成年人性教育的機構、組織進行規范要求,依托性教育方面的專家開展科學系統的性教育,形成坦然而有益的全社會關愛未成年人的氛圍。 |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